作者: 何琦瑜 親子天下執行長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一般印象中,國外似乎較沒有升學壓力,也因此許多人對美國的學校和老師心嚮往之,其實美國高中也很在乎升學,但不同的是,老師把學習動機和責任還給學生自己。

新年假期,我參加了兒子在美國念高中的親師會。他去了半年,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和各科老師碰面,帶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想了解他在美國的學習適應和人際關係。

美國公立高中沒有導師,學生選課跑班,每個人依照自己的程度和規劃,都有一張不同的課表。本於一種「台灣家長」的關心,我也不能免俗的問了各科老師對於準備升大學的建議。很多人嚮往國外的教育沒有升學壓力,其實美國公立高中也很在乎「升學」,只是方式和內涵不同。老師很少跟你談入學能力測驗SAT考試技巧(有些高中會開專門的選修課),或如何讓在校成績提升,但學生從高一進去,就常被提醒和詢問:要提早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和科系,研究和嘗試未來想念什麼?在哪裡念大學?提早了解興趣和方向,研究想念的大學和科系,愈能提早從大學的需求,預備高中的選課和活動安排。

譬如,想念常春藤名校的孩子,要選多一點挑戰性的進階課程,也要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或競賽,爭取擔任社長等領導職位,體育表現和社區服務都是有力的加值。非學術類型,但有不同領域熱情的學生,可根據未來科系需求,安排不同選修課,甚至高三、高四提前去修附近大學開給高中生的先修課程,這類表現都可能有助於大學申請。我兒子的高中就有四十幾門選修課,從藝術到科技、行銷學到實用的視覺設計,希望學生提早接觸嘗試多元領域,找到自己適合的方向。

升學不該是老師的責任
重點是,每個人的選擇、途徑和準備計劃大不相同,非常個人化,複雜到學校必須配備專業的升學和生涯輔導中心,為學生提供相關諮詢,包含SAT/ACT等入學考試資訊、學校科系和各類型獎學金申請;有資源的私校甚至會搭配一對一的「升學輔導諮商教師」。這次親師會我詢問英文和數學老師,如何準備SAT考試,他們不約而同的回答:這不是我的專業。所謂的「升學與考試技術」,不是任課老師的專長,也不是老師的責任。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好奇的和兒子討論,美國的學校和老師真的比較好嗎?只讀了半年的他給了一個有趣的觀察:他覺得美國和台灣一樣,老師都有好有壞。台灣好老師的教學不遜於美國;在美國也有上課超無聊的老師。不同的是,台灣多數老師會把學生的考試成績,當成是自己的績效責任,因而台灣老師比較容易焦慮,課堂教學時較容易參雜著激動的情緒,會花較多的時間和力氣,語重心長的提醒、照顧、教訓或就是罵人。他們像是負了重軛,拖拉了一班學生往前走的牛車,把一班學生的命運,壓在自己身上。前進的路只有一條,學生沒動機,老師也沒選擇。

美國公立高中的學校和老師,普遍覺得成績和作業,是學生自己的責任。每堂課老師都有一套事先說明清楚的遊戲規則,告訴學生成績構成的面向和比例:作業繳交、專題報告、考試和課堂表現,學生要爭取和管理自己的表現。有些老師會安排課後固定時間,讓學生個別提問,但老師不會去找你「補救教學」,而是學生自己感到有需求,主動去找老師「課業輔導」。

如果你高中畢業不想念大學,直接就要工作,老師不會苦口婆心的勸你要改變志向,因為那是你的選擇,和你的人生。大學入學能力測驗(SAT/ACT)和他們正常的教學完全脫鉤,我兒子的英文老師因而可以一整學期都在教莎士比亞,不需要用「這個SAT必考」的提醒,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考高分的追求不該是競爭力
最近大學學測剛結束,我看到媒體又討論著,今年是六年來滿級分人數最少的一年,於是乎有些憂心忡忡的教師和家長,直指這是十二年國教會考成績只分三等級,升學改革造成的「素質墮落」。向來勤管嚴教的私校滿級生人數比例比公校高,更讓部分憂心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呼籲要回歸更多考試和分分計較的傳統,不要任意學習國外的「快樂學習」。

的確不應該盲目相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台灣乃至華人地區教育系統的高期許和高涉入,是看不見的社會安全網,撐住了許多偏鄉和弱勢家庭的孩子。但面對變動愈來愈大的未來,動機和主動性真的愈來愈重要。台灣家長和老師,成人社會「我是為你好」的焦慮和用力,不斷想用更難的考試、更嚴格的管理,催逼學生學習,激發了「考試高分」的短期效應,卻扼殺了學生探索「我為什麼而學習」、「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的長期動機和熱情。

教育系統應該更看重每個學生個別化的發展和特質,把動機和責任還給學生自己;教師的專業,也該和「教導升學考試技術」的專業脫鉤,去關注「真正的教學」。因為,這才是持久的「競爭力」。

◎完整報導請見《親子天下》雜誌76期《程式設計》>>

延伸閱讀:
分數背後,孩子到底有沒有自己?
程式設計入課綱,教育轉機或危機?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何琦瑜:美國高中的「升學壓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