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侯漢廷

我熱愛台灣,我是台灣統派 侯漢廷(台大政治研究所研究生)

「愛台灣」在台灣既是信念,亦是口號。尤其在陳水扁執政時期,本土意識高漲,「愛台灣」一詞被綠營完全壟斷,藍營長久背負不愛台灣的包袱,直到今天。

因此,形成了台灣政治相當有趣現象。藍綠兩黨,可能幹相同之事,一個是賣台,另一個則是愛台。

在野抨擊三通直航是賣台,「戰鬥機會跟著民航機飛來」;執政鼓勵增加航班增加,是愛台。抨擊陸客來台是賣台,「中國人沒水準」「過度依賴」;鼓勵「陸客來台總量不減」是愛台。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是賣台;蔡英文維持現狀是愛台。國民黨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賣台,蔡英文提「我們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在一九九二年所談的過程,在我們的立場,是各自表述一個中國」、「未來的一個中國是臺灣民眾唯一的選擇」是愛台。藍營人士到大陸就是舔共賣台;綠營人士到大陸就是尊嚴愛台。藍營簽訂兩岸ECFA服貿貨貿是賣台;綠營概括承受也必須簽是愛台。

藍營認為綠營雙重標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綠營卻不如此認為。

關鍵,就在「愛台灣」。或者這麼說:「是否真心熱愛這塊土地、熱愛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政治人物是否打從心底愛台灣,不是用說的,也並非透過施行的政策而顯露,而是靠人民的感覺。誰把愛台灣當成口號,人民感覺得到。誰去大陸是認真為台灣人爭取福利、誰去大陸是為了充實自己的政治資本、增加自己的私人財富,人民感覺的到。馬英九說「化成了灰都是台灣人」,連戰親吻台灣土地,台派人民仍不相信,原因在此。

身為台灣人,必須時時刻刻以台灣為念,理所應當。愛護鄉土、愛護家園,無可厚非。但在台灣卻出現了扭曲。愛台灣的評分,並非以貢獻台灣多少為評比,卻是以有多仇中為主。

這使得對家園的認同與對根源的認同產生重大分歧。不可否認,台灣地區的主流民族、文化、血緣、宗教、飲食習慣、節慶習俗皆來自大陸。大陸是多數台灣人共同的根。因此,謝長廷與呂秀蓮到大陸探訪祖先宗祠,才會激動落淚,說「人不能否認自己的根」。他們不會被罵,並非僅因為他們是綠營,而是因他們在認祖歸宗之前,早已認定台灣是現在的家。

但為什麼連戰、宋楚瑜回大陸老家,卻被罵不愛台灣呢?因為他們「沒有把台灣當自己的家」。台派可以容忍「根在大陸」,但要你認同,「台灣是家」。

過去台灣民主化後,藍綠政黨花了二十年在吵台灣是不是家的問題。要當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哪一方不認同都得去跳海。於是經濟停滯、發展遲緩。

事實上,台灣人與中國人並不互斥。河北人也是中國人、加州人也是美國人。這年頭,沒有人否認自己是台灣人,也沒有人拿槍逼著你要你否認自己是台灣人。熱愛身長的土地,極其自然。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愛?能不能擴充這份愛?

對家園的熱愛,不能超越對根源的認同,更不能罔顧未來的發展。

台灣發生了什麼問題?

從年輕人最關心者,當屬低薪。然而,從產業發展角度言,服飾店、小吃店、手機店、大賣場、速食店、出版社、旅遊業……,擔任員工、設計、業務、助理,如此低門檻之工作,企業本身利潤微薄,規模不大,升遷管道窄小,如何能有高薪之可能?而台灣專職技術員工缺乏,已形成人才斷層,包含連台積電未來都將出現人才缺口,卻是高薪乏人問津。服務業過多,人員供過於求,生產製造業為國家命脈,卻人才缺乏,這是肇因於當年廣設大學造成技職人員匱乏的惡果。

而企業呢?台灣作為中小型經濟體,注定產業以出口為主。台灣和韓國從日本進口重要零組件和原料,製成半成品出口到大陸,再由大陸加工為成品銷往歐美,如iPhone、Zara、Uniqlo、HP等皆是。此是全球經貿下的自然分工,非由哪一黨政治力決定。台灣在東亞供應鏈上的角色,不斷被韓國超越。大陸、韓國、日本三方相互合作,台灣已被邊緣化。

台灣在過去本有機會保持領先,卻被自己磋跎了。禁止台商西進,南進害慘台商,更慘的是扁執政八年間錯過發展機會。台資不能賺取大陸市場,陸資卻無法投資台企,台企缺乏活水,又如何能給台灣民眾加薪?

全世界的銀行渴望與大陸工商銀行合作,工商銀行首先要投資台灣永豐銀行,卻因服貿卡關兩年,吹了。台灣原先有機會建立全球第一個最大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機構,因為反服貿,吹了。英國晚台灣兩年獲得了,金額比台灣少兩百億,新加坡在不久前也通過了,金額與台灣相同。但是人家拿得到,我們還在談。

還有太多,本來台灣應該更早獲得更多的利益,現在沒機會了。三十年前台商在大陸備受禮遇,呼風喚雨,大陸爭相邀請投資;現在是沒人關心台商,阿里巴巴來台投資協助青年人創業。原本我們可以選擇領導大陸,卻選擇閉關,而後大陸技術崛起,現在只能選擇合作。如果再閉關下去,將被迫面對什麼呢?

我們保護本地產業、勞工、環保,固然不錯。然而,過度的排外、反覆的政策,重大建設的停工,導致投資動能不足,復與中國大陸鏈結缺乏,FTA涵蓋率低,產創條例遲遲躺在立法院,外資如何要來?優秀人才如何要來?優秀人才又如何不走?當所有的國家都加入TPP、RECP,台灣卻還為了政治因素反美牛美豬反日本食品反中國大陸,台灣的產業與人才注定遷廠到他地,屆時台灣不僅是輸出台勞,而是剩下一座空島。

農業呢?2000年開放農地買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農地,加速台灣農地的崩解,原先的農地不再種稻子,改種房子。法律通過後五年內,台灣的農民增加七萬戶,但還在生產的耕地卻急遽下降,有錢人坐擁農地,不必繳交地價稅,卻不事生產。進一步,平地無良田,山坡地被開墾,傷害水土保持。更重要的,台灣人現在根本不吃台灣米,台灣米必須與阿里巴巴集團天貓國際合作才能行銷世界。

檢視10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編列1兆9982億元。社會福利佔23.4%;教育科學文化佔19.5%;退休撫卹佔18.3%;國防佔15.6%;經濟發展佔13.7%;一般政務佔9.5%。經濟發展排倒數第二,台灣如何發展經濟?國防再重視,贏不過大陸;退休撫卹比例高,但四大基金仍面臨崩盤。軍人退撫基金瀕臨破產,預計4年內花光;勞保將於116年面臨破產;公校教師退撫基金,於117年破產;公教人員退撫基金,119年破產。不靠活水,如何解決破產問題?

餅做不大,如何分配都是均貧。

如何解決?兩岸關係談不攏,服貿貨貿搞不定。政治不解決,經濟無法發展。而解決之道有兩條路:一是親獨,一是親統。

並非親統就不愛台灣。若不愛台灣,如何關注到台灣的百病叢生,並欲為台灣獲得良方?我們都熱愛這塊土地,希望人民幸福,然而正因熱愛,才希望為台灣找出路。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愛的方式有別。一種:因為愛他,保護他,凡事幫他處理好,不讓他與外人接觸、保護得在溫室不讓他看到一朵花的凋零。

但我寧願選擇另一種:愛他,就讓他成長。讓他與人競爭、讓他知曉自身的不足、讓他體驗世間的險惡,總會摔跤、上當,但瘡疤是最好的老師,受一次教訓學一次乖。不要怕失敗,只怕你沒見過世界有多大。

當然,我們都不是那種,把孩子養大了,只圖把他賣個好價錢的惡劣父母。孩子未來跟誰做生意、跟誰合作,那都是孩子的決定。但是做為父母,起初的引導,是要開放還是封閉?如果在選擇方式的初期,就將其中一方潑上「不愛孩子」的髒水,而永恆排除在決策範圍,如此真的有利於孩子成長嗎?

把不愛孩子的一方趕走,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嗎?統派常言與大陸合作有諸多利益好處。獨派攻擊統派,要統派離開台灣。然而,哪怕統派全部死光,台灣問題解決了嗎?國際政治下的美中角力仍在,兩岸的交往交流經貿發展仍然持續,台灣產業空洞、人才外流、被國際邊緣化的劣勢仍在,工總批評台灣「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的惡劣情況更加惡化。

正因為熱愛台灣,才知道移民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辦法。才希冀留在台灣渴盼兩岸和平,與大陸合作,開創下一代美好的未來。統派必須讓人民理解統派比獨派更愛台灣,才能說服民眾兩岸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重要性,及獲得正當性。我是台灣統派,我熱愛台灣,我看到台灣的問題,我試圖開出台灣問題的藥方。立足,台灣是我的家園,文化,中華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國,未來,中國是我們的出路。

原文:專欄/我熱愛台灣,我是台灣統派
※本文獲「蕃薯藤 yam新聞」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隨意轉載,更多請見:蕃薯藤專欄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