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錀/方良吉教授】

讀了賴醫師一篇 To clean or not to clean 的文章,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美國洗牙的往事,那是生平中的第一次洗牙。我是在 Marquette 大學就讀研究所時,有天突然發現齒齦長了小膿包。老美同學介紹我到學校附設的牙醫學院看診,他說因為是同校學生,因此收費不會太多。在擔心荷包不足的情況下,終於咬緊牙關去看了牙醫門診。沒想到首先跟我看診的實習牙醫生卻非常高興,馬上請示她的教授過來跟我進行複檢,教授跟她就做了一些指示之後暫時離開。接著,她向我說明她極須要我這個案例,因為她實習過程需要完成一百五十個包括簡單,中度與複雜的案例,而她就只缺我這種案例實習就完成。換言之,我是牙齦非常不健康的複雜狀況,而且在老美裡頭這案例花錢都難找。

記得我只花了五美元掛號費用,後來再約診共清牙三趟,每次足足三小時,而且幾乎都是手用工具清理,牙齒一顆一顆清理後請教授再複檢。這一次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牙齦保健的重要,也體會了美國牙醫技術先進的一面。

台灣牙科在都會地區幾乎到處都有,每年健保給付牙醫比例很高,然而人民牙齒是否有比較健康是個疑問。不曉得衛福部有沒有先進國家統計的資料,比較一下人民拔牙,假牙或缺牙數的比例,作為人民幸福指數的參考?筆者只曉得身邊許多有錢人自費去植牙或整牙,而有許多縣市則以補助老人裝假牙為政見,像我這種固定會去洗牙的並不多,而且健保限制嚴格,要去門診好多次,整口牙才能完成清洗,每次十幾分鐘。過程讓人不由得覺得洗牙在健保政策中,充滿一種商業考量的意味。如果我是縣市長,我會優先設立免費且專門只有洗牙服務的中心診所來照顧人民牙齒健康。相信這比牙齒提早壞,然後政府幫你裝有意義多了。

20140902_方良吉_生醫_整口洗牙,花費五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