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圖片來源:挪威 企鵝

近來在網路上有一場很火的芒果論戰。論戰的起源,是「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綠農的家」轉載了媒體2012年的舊文,指控部分芒果果農違法使用「禁藥」益收生長素催熟,更聲稱「人工催熟的芒果香氣和甜度都不足,而益收生長素的毒性雖低,還是會殘留於人體內,長期使用更會污染環境及地下水源」,而同時號召大家來買他們生產的芒果。這樣的做法,讓康乃爾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黃德昌難以認同,認為會傷害其他果農的生計,因而於臉書反駁。事後,引發了綠農的家創辦人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洪輝祥與其在網路世界激烈的言辭交鋒。

誰說得對?在我們的社會裡,這幾年來,大家會被「環保」、「有機」這類的字眼幾近無選擇性地吸引,甚至為了「聯盟」、「綠色」這樣抽象的辭彙激動。這樣的字眼營造了很多自命為公共知識份子的人,用浮動的定義、空洞的口號,不斷地在媒體、網路上,「教導」大家社會應該如何?真相又是怎樣?

但如果我們檢視這場論戰的兩方,一方是康乃爾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而一方是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那麼在討論植物的議題上,若我們理性則該相信誰?或認為誰才是專家?

當然有人會說,即便是植物病理學博士也可能騙人。而事實上,這就是台灣視專業如糞土的特異思維。有所質疑很好,那我們就透過理性檢驗去看看專家說的對不對。在這個例子中,水果催熟所靠的化學物質到底如何,上網搜尋就很清楚了。更何況,如果google一下就會發現,一般買到需要催熟的果物,都會建議跟蘋果擺在一起,因為蘋果本身就會釋放乙烯這種物質,而乙烯就是慣用的催熟劑。

檢驗之後,我們再回頭去看看,就更會發現,當初轉那篇舊聞的人,其目的不就是要消費者去買他的東西嗎?這樣損人利己的作法,是道地商業手段,但用了那些看似清高、利他的字眼包裝。這不也是台灣這幾年來,大家很接受的一味嘛!

單是農業、農產的這個領域就不斷有人以「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在透過告訴我們當中的是非對錯,來謀自己的商業利益。譬如說有人不斷強調所謂「真食物」,卻連基本常識都缺乏地告訴消費者動物有細胞壁,且自家賣的某項商品也被「多事」的消費者送驗後發現有農藥殘留。

而這絕對不是農業領域中才有的現象。

核能議題,我們看到一大堆基本功都沒練好的人,邏輯論證都無法周延的人,要大家反核、廢核。這些人,不但無視於科學數據,甚至捏造、謊稱與誤用資料來恫嚇大家。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某核武出身卻自封「核能專家」者,以破除網路上日本311海嘯引發核災對海洋汙染之謠言的文章來佐證那些謠言為真的鬧劇。

而在兩性議題、勞工議題與環保議題上,我們更能看到當特定政治傾向的媒體、政客有了與長年浸淫這些議題的社運團體立場、論述都相違背時的言詞、舉措時,這些平常不斷告訴大家理想、理念的團體絕大部分卻都悶不吭聲。但若對立面的政治人物有所不合其意者,那鋪天蓋地的攻訐,就自命正義與真理地給予重擊。

更不要說,那些以公共知識份子自居的名嘴、名筆們,一天到晚在媒體、網路上以特定的立場,眼盲心盲地用假學術、歪道理販售謠言、謊言與惡言,只為銷售特定的政治立場讓特定的政客得利。沒有人管如果「維持現狀」與「尊重中華民國憲法」如果是2016某個候選人的競選基調,那為何一直如此的馬英九總統卻要被這些「公知」們罵了7年的賣台?

台灣幾乎是沒有真正的公共知識份子了,如果選舉都開始由下而上的改變時,那麼是時候,我們該擺脫那些披著公共知識份子外皮卻謀私人金錢權力的傢伙了。我們當多花點心思去辯證網路、發掘真正的資料,再用最基本的理性去檢視媒體、網路餵養的言論,而別一直替別人賺錢、賺權而賣掉了自己的未來與幸福!

Photo Credit: 挪威 企鵝 @Flickr CC BY SA 2.0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