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Sarah

台灣人口結構少子化、老齡化的問題早就不是新聞,輿論也常常報導相關的數據,上大學的學生數每年在遞減,目前每年有27萬人,到2023年只剩下18萬人,數字很明確地就在那裡,但是過去只看到教育部道德勸說鼓勵轉型、合併,始終未推出積極的對策和因應之道。前幾天提出來八年內159所大學要減少50所,這可算是有史以來教育部談到比較具體的目標管理,教育部手上有的是胡蘿蔔和棍子可以使用,幾年下來除了介入極少數像高鳳、永達,興國等經營不善,無以為繼的私校退場。另外公公併的幾所大學,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台北市立大學等內部的銜接和管理並不是很理想,導致公公併的推動也不太順利。整體而言實際的果效不佳,如今教育部開出了這張支票,到底是可以兌現的或是空頭支票?未來幾年就可以檢驗。

私校為何不願回應教育部的整併、轉型或是退場?私校的校地資產對董事會來說利益太大,很難要他們無條件放棄,這是整個關鍵所在,教育部提不出更大的誘因讓私校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所以就一直延宕著,即便招生不理想,還是可以一邊領教育部的補助又可以收學生的學費,以拖待變,看將來可否爭取到比較利己的退場機制,是目前很多後段班私校的心態。教育部從過去幾年的不積極、不作為,到現在總共算提出稍微強硬的對策,提高到1年註冊率未達到6成不發給獎助金,以此來促使整併或合併。至於如何安置教師和學生則是另一個教育部要好好規劃的問題,輔導教師到企業界的構想,除了應用科系可行,很多文、法、社會科學類的教師根本無處可去,無從轉型到企業,未來恐怕又要產生另一批流浪失業的教師。

教育部提出過去提出轉型為兒少和老人照護中心、集訓中心和社會住宅的構想,矛盾的是北部學校佔地利之便,招生情況比南部的好多了,蓋社會住宅北部比南部更需要,所以蓋一堆照護中心或社會住宅在南部東部,可以發揮的果效不大,只怕變成蚊子館。私校擁有大片土地,換算成市價都是天文數字,但是財團法人的框架之下,資產不可能變賣回歸個人身上。從私校經營者的角度來看,長期投資興建校舍設備等花費不少,不甘心無條件的撤出,雙方就這樣長期進行一場沒有交集的拉鋸戰,但是學生人數每年減少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已到非處理不可的地步了。

教育部最近到立法院報告私校轉型發展的進度,表示6月份將要訂出一個專法叫做「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其中提到校地得以設定地上權或出租方式以妥善運用土地等等,屆時在立法院會有跨部會的審理,又將是所有利益團體的遊說、拔河角力,相信社會肯定會有一番公評與熱議,大家且拭目以待。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紐約柯P」的城市之王叢林戰
微軟宣布盜版用戶可以免費升級Windows 10
活植物也可以發電
Elon Musk:想要死在火星上的創業者
條碼百百種 哪些是常用的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