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照

經歷上一段感情失敗,總相信下一個會更好,但不知怎地,前幾段戀情出現的問題,還是會在某個時間點浮現,這一切的關鍵原因可能出在「依附型態」。

心理學中的「依附型態理論」最早是用來解釋媽媽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可簡易分成「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安全型依附型態的嬰兒,有的在媽媽暫時離開身邊後可能會嚴重地哭鬧,甚至在媽媽回到身邊後也無法停止;有的與媽媽感情疏離,無論媽媽在不在身旁都無動於衷。

後來有心理學家用「依附理論」來解釋延伸的親密關係,例如愛情。不安全依附型態的人無法好好地愛人,大多起因於小時候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適當的照顧和關愛。經常被討論的依附型態可分成三種:

1. 安全型態

安全依附型態者可以很自然且輕鬆地與人建立情感關係,並信任他人。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可以放心依賴他人。因此他們不會過度黏著或控制另一半,也不會與另一半過於疏離,即使結束了一段感情,他們還是相信自己會遇到更好、更值得的人。

2. 焦慮依附型態

焦慮依附型態者的心裡好似有個大黑洞,需要用很多的關愛來填滿它,他們老是感到另一半不夠愛他,或者擔心自己隨時可能會被拋棄。在感情中他們就像「追逐著」,追討著更多的愛,卻往往給對方太多壓力而讓對方更想逃離,對方的閃避又會讓他更為焦慮,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3. 逃避依附型態

逃避型依附型態者的行為和焦慮型相反,在感情中他們比較像個「逃跑者」,不擅長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建立了一堵高牆,在牆內他們才會感到安全,因為他們很怕內心受到傷害。

「焦慮依附型態」和「逃避依附型態」的配對常常被認為是一場災難,因為他們需要的東西是相反的,導致一個總是在追,另一個總是在逃,直到兩人都筋疲力盡為止。

雖然我們的依附型態受到童年照顧者很大的影響,但好消息是,依附型態不像星座,它是可以被改變的,也就是說無論你現在的依附型態是焦慮型還是逃避型,都有機會變成安全型。

只不過這需要一點耐心,因為依附議題就像一堂艱難的主修課,需要花多一點時間才能拿到學分。若你是不安全依附者,又為此所苦,可以參考《依戀障礙》作者岡田尊司給予的以下三點建議:

1. 身邊擁有安全堡壘

安全堡壘意味者心靈支柱,一個令人安心,又可以對他坦誠想法和感受的存在。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多源於與父母的關係的緊張或疏離,若能與父母的關係改善,對前往安全依附的路上會有幫助。若與父母的關係難以改變,身邊的伴侶或重要朋友如果可以接起「安全堡壘」的角色也會有一樣的療癒效果。

2. 修復依戀的創傷

依戀創傷可能來自各種原因,或許是目睹父母爭執,或許是不被疼愛,在創傷復原的過程,你可能會呈現出小孩子的面貌,想彌補兒時沒被滿足完全的需求,例如想要抱抱,身邊的人若能不帶批判地陪伴著,傷口會癒合得更順利。

3. 扮演好現在的社會角色

只要在職場上、社會上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藉由這個過程穩定與周遭的關係,對親密關係的穩固也會有所助益。因為和同事等人相處不用接觸到親密關係的議題,只要在第一層的人際關係獲得信心和信任,就是為更深一層的親密關係之修復打好基礎。

測測看你的依附型態: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 人際依附風格量表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 3 種「愛情依附型態」默默影響你的感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