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李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關於北美這塊土地,沒來之前,能夠攪動心潮的東西,當屬《自新大陸》,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那首優美得不行的交響曲。一度在心裏把“自新”與“大陸”分開句斷,雖然明白應為“自——新大陸”。作曲家51歲時(1892)到美國住了3年,第二年以黑人音樂為素材創作了他的“第九”,跟貝多芬帶合唱“歡樂頌”的“第九”一樣,為自己交響曲的收山之作。

粗略的認知,溫哥華是一個瀕太平洋城市,其實不然。在其西邊,有一大島叫溫哥華島,替它整個兒擋住了大洋的風風雨雨。該島形狀像臺灣,一個地瓜樣兒,南北比臺灣略長幾十公裏,東西則窄一些,面積也稍小一些,3萬1千平方公裏(臺灣3萬6千平方公里)。又想起孫中山的出生地翠亨村,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漫說是在海邊,但在該村東面,有一行小山,替它擋住了南海來的風雨。其地形之妙,風水先生必讚。相形之下,毛澤東的韶山沖,就相當閉塞,還好家門沖著的方向是塊山間盆地,且有一個小水塘子。蔣中正的慈溪,門前一條不算太小的河 ,感覺稍開朗一些,但也不可比之翠亨村。

溫哥華島跟溫哥華沒有隸屬關系,全島70多萬人口,一半在該島南端的維多利亞市。該市是卑詩省(不列顛哥倫比亞,英文簡稱BC)省會,溫哥華也屬於該省。往南一點兒,就是西雅圖,格蕾醫生的日記,就寫的那兒——那部美劇裏常常下雨,跟溫哥華的冬季一樣,據說下得人很憂鬱。臺北的雨應該不同。

加拿大和美國一樣,首都、省會都不是該國、該省最大的城市。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最大的城市是多倫多;卑詩省最大的城市是溫哥華,不是省會維多利亞。

溫哥華其實是一個區域的說法,所謂“大溫哥華”,類同“大倫敦”,乃現代“大都會區”的概念。在網絡上曬出“大溫地區”圖,有一平素愛收集地圖的朋友立刻指出,三面環海,兩江穿流,是個好地方。

女兒說她住在大溫地區的中心本那比市。在沒弄清大溫地區的概念之前,我不相信,因為當地的房價每平方米只相當於人民幣1萬5千元,怎麽可能是發達國家大城市的中心呢?住下之後弄明白了,如果廣州是一個大都會區,把南邊的南沙、西邊的佛山、東邊的東莞加在一起,我現居的廣州大學城就是中心。不過大學城房價每平方米2萬多了。

或可比較臺北。大溫地區面積350平方公裏,如果臺北是個大都會區,相當於把新北、桃園、基隆等市也劃進來?
溫哥華市所在的大溫哥華地區一共有21個大小不等的連成一片的市或鎮,管理協調這些市鎮共用資源以及應付共同問題的行政機關稱“大溫哥華區域局”。其行政中心不在溫哥華市,而在本那比市,該市的人口和面積在大溫地區只能排老三老四吧。

(以上截至google地圖)

附錄:大溫區域局轄下21個市鎮

另外,大溫區域局境內不設地方行政架構的地區(如大學保留地、北溫和西溫以北的高地以及菲沙河上的班斯敦島)則統稱大溫區域局甲選區。2011年甲選區的人口為13,035。

區域局境內另設17個原住民保留地,不受任何市鎮管轄。2005年保留地的人口合共為7,177。當中,措瓦森原住民族(Tsawassen First Nation)也是大溫區域局和大溫水務局成員之一。

其他位於低陸平原東部的市鎮(如亞博斯福、智利域和米遜)雖然隸屬菲沙河谷區域局,但偶然亦被當成大溫地區的一部分。當中亞博斯福也是大溫區域局成員之一,但只限於公園事務。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