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王怡棻

全球景氣蕭條,美國矽谷卻正處高峰,形形色色的新科技、新創意、新商業模式,不斷從這裡誕生,讓各行各業備感壓力。跳躍式顛覆的矽谷,令人措手不及,你的未來除了照著它的遊戲規則走,是否真的別無選擇?

「在這個顛覆的時代,若不自我顛覆,就只能等著被別人顛覆,」《Disrupt You!》作者、創業家薩密特(Jay Samit)說。

如今,顛覆全球的大本營,就在新科技、新創意、新商業模式勃發的美國矽谷。

新科技火速冒出 全球都想複製矽谷

從台灣,經過長途飛行,來到以金門大橋聞名的港灣城市舊金山,加州的陽光與藍天立刻映入眼簾。驅車來到舊金山市區,再往南進入過去十幾年來一個又一個科技新創蓬勃發展的小城鎮。

還在20年前,多數人想到矽谷,想的是距離舊金山機場往南約一小時車程的聖荷西(San Jose)。但現在,所謂的矽谷正在快速擴張,一路從聖荷西連接到舊金山市區。

過去的矽谷,指的是灣區南部,但現在已跨過聖馬刁大橋(San Mateo Bridge),往東延伸。例如特斯拉電動車與台達電美西總部就在橋的對面。

與全球蕭條對比,矽谷正處在高峰。

35年前搬到矽谷工作,現任史丹佛國際研究院(SRI,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總裁希辛斯基(Stephen Ciesinski)指出,30多年前的矽谷,主要是半導體,除了晶片科技外,幾乎沒別的。但今天,每一到兩年,矽谷就會出現新東西。社群媒體、自動車、搜尋技術、基因學、各種醫療設備等,形形色色的新科技都從矽谷開始,「所以現在已經不是『矽』谷,而是科技谷。」

在矽谷工作生活了約30年的工研院北美公司總經理王紹華,辦公室就是矽谷發源地聖荷西,他指著地圖說,矽谷的地理範圍正不斷擴大,「已經一路延伸到舊金山,從南灣到北的一大塊都可算是廣義的矽谷」。這一塊綿延90公里的地區,正成為全世界最積極仿效的區域。從亞洲、歐洲、南美到中東,幾乎每天都有陣仗龐大的考察團來此取經,希望能複製矽谷模式。

此刻的矽谷,到底有多熱?

翻開《2016矽谷指數》(2016 Silicon Valley Index),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矽谷持續發光發熱」(Silicon Valley continues to sizzle)。

報告書總結:「矽谷的工作機會成長是2000年後未曾有過的,帶來史上最低的失業率與最高的薪資成長。

矽谷的創新能量也蓬勃發展,專利數目、創投資金、新創公司家數都創下歷史新高。

而從矽谷冒出來的新點子、新產品、新服務,都在顛覆傳統產業與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真的是很驚人的成就,也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

諷刺的是,當全世界都在擔心景氣差、失業高時,矽谷人擔心的是景氣太好了,找不到人才,交通愈來愈塞,房價愈來愈貴。

全美1%財富與創新的聚集地

《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憂夫森(Eric Brynjolfsson)接受《遠見》採訪時指出,其實此刻全球的財富創造是史上最高的,但是分配也是史上最不平均。以美國為例,目前財富創造是有紀錄以來最高,但財富卻愈來愈往少數1%到2%集中,美國中產階級的收入約停留在1990年代。

主因之一是,過去十幾年來科技的加速創新發展中,多數人沒跟上,被拋在後頭了。

而矽谷,無疑就是那1%財富與創新的聚集地。

但是,當矽谷大開派對時,全世界都害怕了。藉著最新的科技,矽谷吃掉了全球各行各業的午餐。

例如,正在顛覆世界各地百年車廠的,就是來自矽谷的科技公司。矽谷過去不生產汽車,不到十年就成為未來汽車的重鎮。

來到山景市的Google園區,路上騎著綠色輪、紅座墊Google腳踏車的員工到處穿梭,大片翠綠草地上,是五顏六色的大陽傘和宛如度假海灘用的木桌椅。停車場有一整排的電動車充電樁,代表不少員工支持環保車。

不過,在園區內穿梭的車輛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造型呆萌的Google無人車。

這個車頂頂著360度旋轉感應器、洋溢卡通趣味的兩人座車,沒有方向盤、煞車油門,完全由電腦操控行駛。乘客坐在裡面,可以放鬆做自己的事情。目前已經擔負起載送員工上下班的任務。只要在下班時間到Google附近的星巴克,在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內,必然會看到這台小巧的萌車,從你眼前駛過。

一位住在山景市的台灣移民、任教於史丹佛的教授指出,他的左右鄰居都是Google工程師。每天一大早,他家門口就會跑過一輛輛Google無人車,都是來接鄰居去上班的。

「若要換車,下一台我最想買的就是這種自動駕駛車,」一位史丹佛教授篤定表示,自己沒有特別愛開車,若車能聰明到自己開,真是再好不過。

悄悄吃掉底特律汽車城午餐的,除了Google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開發無人車外,還有被稱為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後,最偉大的創新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在過去,人們買車以底特律三大車廠馬首是瞻,如今,最受矚目的車款卻不是來自通用或福特,而是來自馬斯克創辦的特斯拉(TESLA)。

開車駛入位於佛里蒙特(Fremont)的特斯拉工廠,眼前是一台台有著跑車流暢造型的特斯拉快速充電樁。技術的發展飛快,現在充滿一台車的電池只需要半小時。

一旁展示中心供應著特斯拉特製的咖啡,牆上亮銀、雪白色、銅金、褐黑一次排開的,是可供選配的內裝。

性能佳、造型搶眼、加上方便的直覺操控,讓這台矽谷的「科技電動車」,比賓士、BMW與奧迪的豪華車賣得還好。美國《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甚至評給了它將近滿分的99分。「特斯拉把車當做科技產品做,是和傳統車廠截然不同的思惟,」本身就是特斯拉車主、努力發展電動車電池的台達電美洲區總裁黃銘孝說。

從不同角度切入,讓矽谷在汽車製造後發先至。除了特斯拉與Google,蘋果、UBER也已摩拳擦掌,打算跳進這塊市場。汽車產業未來的發言權,隱然已由底特律移轉到矽谷。

改寫人類傳統法則 未來生活重新定義

矽谷,也在搶走華爾街金融金童們的飯碗。

2012年,PayPal聯合創辦人馬克斯·列弗琴(Max Levchin)在銀行金雞母信用卡上看到機會。當時銀行正緊縮年輕人的信貸申請。「我不覺得年輕人沒有還款能力,」馬克斯.列弗琴表示,於是他打造了一個分期付款的貸款服務公司Affirm。

拋開傳統的信用評等,Affirm靠著社群媒體的大數據分析,不僅更精準掌握使用者還款能力,還收取比一般信用卡還低的利息。目前支援Affirm服務的店家已有超過700家。

在P2P網路借貸上,矽谷新創公司更是百花齊放。2006年在舊金山成立的Prosper Marketplace,已成為估值19億美元的獨角獸。同年成立P2P貸款龍頭Lending Club更累積190億美元的交易量,並在2014年上市。

不只汽車 也改變金融、娛樂生態

美國摩根大通集團 (JP Morgan) 執行長傑米.戴蒙(James Dimon)在2015年4月寄給股東的信中,有一段話讓全世界的金融機構大吃一驚。

這句話就是:「矽谷已經來了!」(Silicon Valley is coming!)。他指出,誕生於美國矽谷的創新企業已開始成為傳統金融的威脅。超級銀行的巨頭坦率承認了這種危機感。而在洪流中轉型的銀行,只能止血求生。?豐銀行宣布兩年內將裁員2萬5000人,美國摩根大通亦表示,在2016年底前要削減多達300家分行。

除了汽車、金融業,矽谷,還大幅改變媒體娛樂業。由於科技的發展,圖文影音等資訊的呈現方式,正由矽谷人重新定義。「試過VR(虛擬實境),就能想像它未來的無限可能!」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表示,VR沉浸式的體驗,能讓再大的IMAX都黯然失色。

2012年,年僅21歲、就讀加州州立大學的樂奇(Palmer Luckey),靠著群眾募資在車庫做出虛擬實境頭盔Oculus Rift。2014年,這家讓全世界驚嘆的Oculus就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原因在於,它能帶給消費者前所未有的體驗。

戴上Oculus Rift,開啟「冰箱歷險記」的遊戲,你會馬上感覺自己化為袖珍人。從冰箱的高處開始下墜,左閃右避穿過巍峨的鮮奶瓶、龐然的洋蔥、參天的調味罐,翻身滾入拔地而起的蔬菜,再一路俯衝撞進軟綿綿的果凍。真實感不輸雲霄飛車,甚至比雲霄飛車還刺激。如今,虛擬實境技術已經被應用在遊戲、電影、體育賽事直播、甚至新聞報導上,與好萊塢、任天堂、電視台分一杯羹。

優秀且多元的人才,無疑是矽谷擁有豐沛創新力的關鍵。《2016矽谷指數》統計,矽谷居民中大學以上的人口占48%,遠勝全美的30%。外國出生的比例高達37.4%,將近全美比例的三倍。而這還不包括時常來交流取經的創業家。

走進舊金山市區的創業加速器Founders Space,會發現在地下室教室聚精會神聽講的,有高目深鼻的歐洲人,卷髮厚唇的印度人,黑髮黃皮膚的亞洲人。「矽谷有全世界最好的創業資源,」Founders Space創辦人霍夫曼(Steve Hoffman)不諱言,Founders Space的課程設計就是針對有簽證與旅費限制的外國創業家,將一般加速器三個月的課程壓縮到一個月,並提供大量線上資源。

史丹佛大學培育勇於冒險新血

全美頂尖的史丹佛大學,每年也不斷培養出勇於冒險創新的新血。走進史丹佛設計學院(d.school)二樓,可以看到一個個斗大的透明玻璃櫃裡,有的裝著小孩的綁帶矯正鞋,有的擺著小型的太陽能電燈,有的裡面是包裹著嬰兒娃娃的保溫襁褓。而這些都是不同學院的學生,以現實問題為題孕育出的創新產品。「藉由設計思考,學生能學會從『人』的角度思考創新,」設計學院創辦人博納德.羅斯(Bernard Roth)表示,自學院成立以來,學生發明的產品已改變了數以萬計人的生活。

史丹佛不只鼓勵學生顛覆,也扮演育成角色。例如醫學院。穿過長長走廊,來到史丹佛醫學大樓四樓,在這個空間不大的辦公室,運作的正是幫醫藥發明從零走到一的Spark研究計畫。

「生醫研究的發現,往往夭折率最高,」Spark計畫副總監南茜(Nancy A. Federspiel)表示,Spark的育成期長達兩年,入選團隊不僅能得到資金補助、課程加持,還有大量機會向生醫領域的專家請益。從2006年迄今已補助110個專案,孕育出21個新創公司,取得超過30個專利。專案成功率高達六成。

矽谷,也是國家級研發的大本營。史丹佛國際研究院創造了滑鼠、SIRI、達文西機器人手術。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發明了量子計算機、太空記憶棉、免費開源軟體Openstack。如今,滑鼠與SIRI已是許多人生活必需,太空記憶棉被做成廣受歡迎的床墊,無數企業用Openstack技術建立了雲端服務平台。

驅車開上矽谷的狼谷(Coyote Valley),在這遺世獨立、偶見牛羊吃草的山坡頂上,則是IBM的愛曼登研究中心(Almaden Research Center)。在這裡,科學家做出第一個磁碟存儲器,超級電腦(Blue Gene)與量子電腦的雛型,以及全球第一個關聯性資料庫。

前進的動力 鼓勵嘗試並接納創新

矽谷,也有最多機構願意嘗試、接納創新。比方,走入矽谷的凱薩醫院(Kaiser Permanente)內,就能看到移動機器人Aethon穿梭,協助配送、收回醫療設備與補給品。為了善用最新科技,凱薩醫院特別設置了創新科技發展事業部,定期遴選、測試新創醫療產品,若通過審核就會被醫院採用。「醫療與科技已愈來愈密不可分,」前創新及先進科技事業部主任周人超(Yan Chow)篤定表示,未來Google眼鏡將成為手術醫療的重要部分,App也能實現遠距醫療,減少病患跑醫院的麻煩。

其實在矽谷,充滿各式各樣的創新,讓人眼花撩亂。而這不安於現狀、永遠想破壞與取代的文化,正是不斷向前的動力。當矽谷正在顛覆你的產業與工作時,你將如何因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