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欣怡

看著好友與她一歲大的兒子「逼逼噗噗~逼~」地雞同鴨講、合唱奇怪自創曲目,我在一旁覺得這畫面好笑又可愛,神奇的是,好友明明哼著沒有邏輯又走調的曲子,兒子竟也能完美合音,不經讚嘆著親子間的語言和默契真是美好。
同一時間,難得中秋連假,家人齊聚聯絡感情的好日子,另一位好友,正抱怨與他爸媽無法溝通。同樣爸媽對於小孩,同樣在對話,何時開始,親子間的溝通即使雞同鴨講也不再和諧,一言不合,衝突便一觸即發?

我們都在意,你感到好意,還是敵意

親子溝通是門大學問,意味著通常都有大問題,爸媽的問題、孩子的問題,無法同步連上線、搭到話,有時還伴隨了不耐煩和發脾氣,無效溝通如此無限循環。躲在情緒背後的到底是什麼呢? 是擔心、失望抑或只是表達關心和回應關心,也許背後都是在意,但表錯意、會錯意,對誰都很挫折。

擺脫怒吼,不再冒火

記得曾有一位媽媽因孩子愛頂嘴、反抗感到困擾不已,帶孩子來做心理治療,我邀請雙方一同討論問題。會談後發現,孩子的反抗和言語暴衝除了本身的衝動行為,一部分源自於彼此的互動模式。

其實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教育盡心盡力,甚至願意每周陪伴孩子一同接受會談,但她的憤怒情緒有時來得太突然,表達的話語很直接,面對孩子不順從的行為,甚至會採取高壓、強制的懲罰,孩子則硬碰硬以更激烈的方式反擊,兩人唇槍舌戰、筋疲力盡,就看誰先認輸,以行為分析的觀點來看,雙方的越演越烈,都負增強了彼此激烈的手段,因為如此才有一方會舉白旗。

生氣、爭吵,只會讓溝通惡化,感情受傷,恐懼增加。

幾次會談後,這位媽媽知道生氣難免,但她依然可以優雅,用大人的成熟擺脫憤怒的攪和:

停!停止爭吵。
看!覺察自己的情緒,深呼吸或用任何一種你習慣的方式冷靜情緒。
來份三明治!PNP三明治溝通(Positive, Negative, Positive),先以較正向語句開頭,鞏固親子關係「你一定有你的想法,這樣很好」;闡述自己的感受,「但你這樣激動的情緒讓我感到有點難過」;最後建議,「我覺得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好好聊一下彼此的想法」,並繼續保持溝通。

適齡的對話,爸媽也要跟著長大

爸媽想要與孩子有真正的對話,也需要了解孩子是否聽得懂且做得到。

每階段年齡的認知發展成熟度和任務不同,對話方式當然也需隨著孩子的年齡演進,建構與孩子良好溝通的頻道:

◎學齡前的孩子,大腦前額葉正處發展初期,開始學習耐心和等待,爸媽就是教練,指令要簡單、具體且明確,多點鼓勵來增強遵守規則的行為。爸媽也可多與孩子聊聊天,說說道理也行,最好使用完整的句子,能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當孩子省略語句說話時,就給他們機會再說清楚一點,讓彼此同步理解對方想說的。

◎國小學齡期的孩子,任務是學習和自我管理,也是訓練大腦執行功能的好時機。爸媽升職為諮詢顧問,不再是事事叨念的管家,面對困難,與其一同腦力激盪,想想辦法,可以問問「如果你想要…,你覺有哪些方法可以試試呢?」。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探索自己,發展自我認同,在意他人眼光,在意你是不是她/他朋友。爸媽需入股為盟友,傾聽、同理,站在同一陣線面對問題和討論問題,會是最好的合作關係。

親子溝通絕對是一輩子的學問,沒有完美的溝通公式,但絕對有機會做到夠好的對話和理解。
或許也該注意,我們說話的方式,沒有引起孩子想要對話的欲望。好話永遠比壞話動聽,能聽。
或許也該注意,一句氣話、一段衝突,對孩子造成的影響,遠比在外的霸凌還要傷得巨大。溝通目的,是要拉近彼此心的距離。

延伸閱讀>>
給願的一些廢話:「陳金鋒等級的暴力型打者」
【專訪】曲艾玲:聽話不是孩子唯一的路,懂事才會讓他們更好
彭菊仙:對孩子「換句話說」,才會聽得進去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親子有溝就要通 來份三明治溝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