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你對於世界毀滅有什麼想像?

 

好萊塢業者很瞭解如何製作外星人、政治計謀或是獨裁領袖,但是面對真實的全球氣候變遷的危機,恐怕就比製作太空船登陸地球的畫面還要難了。最新上映的電影[母親!]中,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事實上把全球氣候變遷的訊息暗藏於其中。

WEH

製片人費雪史蒂芬說:[氣候變遷這是很難的主題,沒有人想要正視。] 史蒂芬先生在2010年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The Cove]。他最近邀請電影明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參與他最新的環保電影[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希望藉由明星的力量,喚醒人們對這議題的重視。

但是要讓好萊塢主流電影也製作有關氣候變遷的電影並不容易,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2004年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但是該部電影並沒有喚醒太多大眾的實際行動。

 

很多科學家說,即便立意良好的製片人小心地使用大眾可以接受的醒世寓言,還是容易偏離了重點。作者史托肯先生說:[問題可能在劇情設定困難上面。因為比起恐怖攻擊或是藥物濫用,氣候變遷並沒有特定的敵人,唯一擁有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很難對自己發動戰爭。而且當氣候變遷的主題登上大螢幕,大家通常看到的是一片世界末日後的景象,很難讓人們擁有盼望。]

 

也因為這些做法,讓許多氣候研究學者搖頭,認為好萊塢提供給大眾錯誤的方向。密西根大學教授霍夫曼說:[我們要給大眾的,是讓人們可以起而行,有所行動,而不是要嚇壞大家,讓大家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了。]不過這也是電影最難製作的部分。

 

談起2006年的奧斯卡得獎記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恐怕就太超過了,因為該影片100%談論的就是恐懼。但最近的紀錄片開始嘗試用啟發性的方式,喚醒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重視,也提供大家可以起而行的方向。像是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由不同的名人調查全球各地的環保議題,希望可以給觀眾更多啟發。該片製片人希望觀眾不要覺得地球無望了,而是希望給觀眾有盼望與機會。

 

但似乎這些影片即便評價良好,吸引到的觀眾人數並不多。因為[氣候變遷]這詞並不容易改編成電影。因此有些研究學者建議要改個方向,改從[農業、水資源、環境正義]這方面著手。

 

另外一件很少人著眼的,是把氣候變遷變成一齣喜劇來演。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學者博卡夫指的是亞歷山大潘恩的新片[縮小人生[(Downsizing)。這部科幻喜劇電影描述因為氣候變遷,科學家找出了把人類縮小的科技,因此可以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

 

博卡夫說,講研究、講科學太嚴肅了,很多人不買單,很多人也不想瞭解。因此藝術家、電影製片家才對氣候變遷議題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

 

有專家說,美國的問題是太少人談論氣候變遷了,大家都不提,這很嚴重。也因此霍夫曼先生呼籲說:[我們需要更多的電影、更多的電視劇、更多的音樂講這個主題。我們需要打動人的心,這很重要!]

參考資料:

mother-darren-aronofsky-climate-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