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台灣每年、每季、甚至是每個月,到處都會陸續舉辦各種不同型態的「X X文化季」,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規模大大小小,各有特色與風格,這也是台灣非常盛行與蓬勃發展的所謂「文化經濟」。

就目前台灣每年較具知名的文化季如:陽明山花季、台北燈節、雞籠中元節、土城客家桐花節、鶯歌陶瓷嘉年華、鹽寮國際沙雕節、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新社花季、日月潭花火節、全台各地媽祖繞境、白河蓮花節、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東港黑鮪魚觀光文化季、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宜蘭國際童玩節、泰雅族祖靈祭、阿美族豐年祭等,各具意義與特色。

每個文化季活動都有其緣由與特色,也都在訴求不同的意義。就如每年三月全台各地都會陸續舉辦的媽祖繞境、媽祖文化等活動。這項媽祖文化季活動,在迎媽祖時,隊伍最前面會有一位穿著特殊的報馬仔,他手上會拿著一支沒打開的長傘,代表「常善」之意。同時腰身還繫著一個錫壺及豬腳,象徵「惜福」、「知足」,再帶著一支沒鏡片的眼鏡,意味著「看破」,身上反穿著一件毛背心,意思是「冷暖自知」,報馬仔所穿的褲管長短腳,即是「不道人長短」,腳上還貼著一片膏藥,意思「不掘人瘡疤」,而且鞋子只穿一隻,另一隻是打赤腳,代表「腳踏實地」,再加上表情必須隨時保持笑臉樂活,象徵「滿心歡喜」之意,讓人印象深刻。

僅就這種媽祖文化季或是繞境活動,可為周邊產業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啊,如餐飲、交通、貢品、生活用品、住宿及各種無形的效益及產值。而這些產品,基本上都可以加以再整合與規畫,並創意為文創產業,對整體文化活動不只是可以創造當下的經濟產值,同時還可以融入後續的信仰與生活中,可以是全年度的經濟效益,所以對整體經濟有著非常大的效益,因此有人也稱之為「媽祖經濟」,意義即是在此。

再如白河蓮花節文化季也是如此的現象,農委會就是將蓮花做為創造經濟產值最高的農產業。從每年的白河蓮花季(6.7.8月)三個月裡,除了可以為當地創造觀光人潮之外,還可以帶動周邊交通、住宿、餐飲、消費、生活等多元經濟效益。同時從蓮藕開始到蓮花、蓮蓬、蓮子、蓮葉等都是可以再創造附加。蓮藕可以加工蓮藕粉、蓮藕小菜、加工品等,完整蓮蓬可以提供為插花道具,缺陷蓮蓬、蓮莖、蓮葉等可以製作成有機肥,蓮花製成蓮花茶、蓮花飲料等,完整蓮葉可以成為蓮葉飯等,同時還可以創作成蓮花畫作、工藝品等,幾乎是無所不用盡。

因此如果每項文化季僅止於活動舉辦,會有如大拜拜一樣,是非常可惜的,因為政府每年花費在各項文化季的經費上是非常可觀。或許是為了僅只於表現當地文化特色、消化預算,或是只要當下熱熱鬧鬧就算是成果的話,那又另當別論。

因此為了文創附加價值產生,如果能在各項文化季上再做深化與轉化,對我們整體文化產業而言,將會是全世界最有內涵與豐富的地方,很值得我們共同再思考與努力!

CUT

每年定期盛大舉辦白河蓮花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