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人間劇場專欄   侯剛本 博士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對如此排山倒海的生活場景,反倒是最近的我,透過生活情境所釀生的智慧,開始深切探索何謂放棄?何又為放下?

   坦白說,不論是放棄或是放下,二者都有一個「放」。「放」是什麼?字典告訴我們,「放:棄也、置也、逐也、開也、展也、散也、鬆也」。總體來說,「放」所帶給我們的,不是一種緊緊攬著抓著的感覺,或是揪著擰著的感受;正向的來看,「放」是一種延伸、開展、寬廣、遼闊。至於比較負面的解讀,「放」則是一種棄置、驅逐、丟掉。也就是說,同樣一個「放」字,一旦當我們將它置放的情境,以及前後文脈絡意義的不同,導致在解讀詮釋的方式,竟然也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差異。

   人生的舞台上,很多事情我們在祈求,很多的事物我們也在等候。只是在祈求與等候之間,有些你所求的會實現,有些則不然。那些祈求便得著的景況,我們可以稱它「美夢成真」。至於那些有求而未應的,有可能是「時候未到」,亦或是「石沉大海」。更有趣的是,明明許多本來你沒有想到也沒有祈求的事情,如果後續發生的是件好事,那麼它就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倘若是不好的事情,那它則是一場意外的無妄之災。

   活了一大把年紀的我,眼望著現實生活之下,身旁那群追求務實到最後,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或是放棄的同齡友人們;或許在它們的眼中,我是一個無藥可救的唐吉軻德,一個一路走來直到今天,仍是個充滿理想的中年大叔。可笑的是,這些年明明就已經碰了滿鼻子的灰,且撞了滿頭包的牆,偏偏心中的想望與壯志,這麼多年了還是不願意和現實屈服妥協。於是走呀走的走到今天,有些心裡的祈求它是「短期的小願望」,有些想望則是「長期的大目標」。於是,大大小小的祈求想望之中,有些實現了(好比拿到博士學位、有個幸福的家庭、長年有一群很挺我的朋友),有些則有求但未應(例如期待一份理想的工作);當然,也有很多沒有特別祈求,但是卻意外得到的驚喜甚或災禍。因此,福禍消長來去之間,人生的前半場也就這樣忠實呈現悲喜交集的生命戲局。

   後來,進入人生下半場的我,大概是上了年紀「想得比較多」的關係,開始養成一份「吾日三省吾身」的反身自省,並且藉由這樣不斷透過內在對話的自我對焦,細細盤點著種種關於擁有與失去、即將擁有與期盼擁有、不想失去但必須失去、一些明明未求但卻得著的福氣與災禍……;就這樣一路盤點下來,它讓我開始去認真思考著:「放棄 vs. 放下」之間,各自在意義上的同異之處。

   當然,不論是放棄或者是放下,二者之間都有一種「放手」的能量。那種「放」,可能是出於主動並且明確的心懷意念,也有可能是一份被動或是被迫的決定。或許從主動與被動之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釐清,哪一種「放」是「正向的放」,哪一種「放」又是「負面的放」。當然,若從字面上來看,相較於放下,放棄比較像是一個負面的字眼。因為當人在放棄的時候,是沒有期待與不抱希望的;反而是當你選擇放下的背後,往往是出於當事人主動且清醒的決定,並且在放下的心思念頭裡,它有著一份積極的交託與恆切的盼望,而不是放了以後就從此完全擺爛徹底不管。

   人生的關卡,處處充滿各式各樣的抉擇。因此,每一場決定「要與不要」的抉擇之後,接下來就是等待事情成就演變的結果。當然,如果有些事情到最後必須選擇「放」……;別忘了,相對於絕望的「放棄」,顯然「放下」就充滿了另一份值得期待的願景。至於整件事情該怎麼「放」,存乎一心由你自己決定。

GIV

圖:同樣都是「放」,但「放棄」和「放下」的箇中的放法,大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