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遠茜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反黑螢幕爬版」是許多大學生共同的回憶。這個全民輿論平台Ptt,曾創造單日一千萬人次登入的紀錄。戴志洋是共同創辦人之一,當年曾經一連燒壞三顆硬碟開創,現在他也是個父親,將當年大人對他實驗精神的「容忍」,延續到對兒子的教養方法上。
我是屏東人,九歲時,在高中教物理的父親搬了一台八位元的電腦回家,寫了大概五行的程式碼,下指令讓電腦從一印到一百給我看。當時印象很深刻,覺得「哇!這樣電腦就會跑!」不過父親並沒刻意當推手,我也就沒再接觸程式碼。
直到十一歲,母親特別從台北調貨、買了全屏東第二台三十二位元電腦給我,我就憑著記憶,試打出九歲時看著父親打的那五行程式,正式開啟我對程式設計強烈的學習欲望。
有一天,我想寫個猜數字一到二十的小遊戲跟母親玩,卻發現原本會的指令不夠、知道得太少,就開始找書。就這麼剛好,那時候阿姨家有台八位元的電腦和一本程式設計的書,那天晚上就不睡覺認真翻書。
國中到電腦公司打無酬工
國中時期的放學時間,一半在屏東的各家電腦公司當無酬工,一直練啊練,到最後可以幫學校寫出計算全校打掃成績的程式。另一半時間,就泡在電動玩具店。那時沒錢打電動,只好站在別人背後看他們打,意外練就出我側面思考,很擅長觀察整件事情發展、找出癥結再試著優化的能力。
小時候,我一直在追新的電腦遊戲、新的程式語言、新的作業系統,為了這些目標還自己跑去高雄看電腦展。高中時用打工存的一萬元,買了一顆重五公斤、四十mega的硬碟,後來只好破關遊戲去賣「大補帖」,想辦法賺回來,而且當年還不能掛外掛練功,一切都要靠自己研究。
我後來回想,其實大人只要願意放手給空間,小朋友真的會神農嚐百草般的去做試驗。
小時候為了要加速破關,我開始研究怎麼改練功的儲存檔。當時點開檔案都是數字符號,根本看不懂,我就卯起來一個一個去試,一直不斷重複做:修改、儲存、進入遊戲、觀察改變、登出遊戲,然後就寫出一篇改遊戲的攻略。
因為找到興趣,我比一般人早去思考未來發展的方向。
很感謝母親,不知道她為何心臟這麼大顆,任憑我去摸索、發展。我小時候很不愛念書,國語課本都是新的。母親買了漫畫版的國語課本,讓我開心看漫畫就了解課文文意。我不曉得這是母親還是銷售員的用心,但讓我知道,學習可以透過很多不同的管道,而非只能透過單一的教科書。
學程式沒有打分數、標準答案
我花很多時間思考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我會盤算不交作業的後果,再決定要不要寫作業;我也曾跟同學相互掩護作弊,更去琢磨考一百分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程式設計的領域裡,沒有所謂的「及格六十、滿分一百」,一個題目一定有千種萬種解法,沒有標準答案。電腦是個非常好的學習利器,擁有過人的耐力、非常擅長不斷重複,讓程式設計者可以從點子發想、動手創作,不斷的執行測試。
現在我當了爸爸,讓兒子參加自學團體,我不會用六十分、一百分去驗證他到底學會了沒。因為每樣東西從發芽到成長,需要在泥土裡經過很多年,如果你一直去翻開土壤檢查,反而打擾了成長的過程。
但我們的教育體系不斷在驗證孩子有沒有達到六十分、九十分,卻從不問孩子:「什麼讓你魂牽夢縈、廢寢忘食?」
未來的世界不只是用一百分可以規範的,任何工作只要能寫出SOP(標準化作業程序),就可以被機器取代。人類應該去做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創造力、同理心就是人類無可取代的特質。程式設計正好就是發揮創造力的最佳方式,在過程中磨出來的的耐挫、抗壓力,更可以運用在處理任何事物上。
◎完整報導請見《親子天下》雜誌76期《程式設計》>>
延伸閱讀:
放棄「讀建中、上台大」,16歲自學寫程式!
【破解迷思】不當工程師,為什麼也該學程式?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Ptt共同創辦人戴志洋:一道題目 有千種解答的學習魅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