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去了幾回溫哥華華埠,按說還不能寫,因為這兒有百年歷史並絕對有好故事,不敢輕易動筆。
華埠即人們常說的唐人街或中國城。“埠”是碼頭的意思,印象裏今天中國大陸用這個詞的城市僅安徽的蚌埠。如果說當年北美華人多來自廣東,廣東則無一城稱埠,盡管廣東碼頭很多。
溫哥華華人把卑詩省大溫地區的新威斯敏斯特市叫做“二埠”,乃因華人先在“大埠”聚居。不過大埠不是溫哥華,而是現在並不屬於大溫地區的溫哥華島上的維多利亞市。19世紀末,新威斯敏斯特市大火,殃及當地華人聚居的幾個街區。二埠被火燒光,但當局不准華人就地重建,一部分人便到左近的弗雷澤河岸居住,大部分人則搬來現在稱溫哥華華埠的這個地方了。
剛來的時候,華人把這兒稱為“鹹水埠”,因為住處附近的“河水”是鹹的。這條看似河的“海河”,乃大海由西向東深入當時的溫哥華城區。居住離不開水,匆忙中選擇了這兒,卻選的不對,或可以想見他們當時的心有戚戚——在河與海的選擇中,中國人往往親河而拒海?
隨遇而安吧,華人在老城東邊又重新聚居起來,直至後來成為北美幾大唐人街之一。
(大海包圍著溫哥華老城區,紅色標識為華埠中心的位置)
(溫哥華市全圖,華埠的位置)
頭一回是進城辦事,大清早車經華埠,感覺不甚美妙——街頭三五成群的聚著些服飾自由者,街邊堆著許多雜亂物件,還有躺著沒起身的人,多為西人。
過了幾日的一個下午,又路過華埠,這回把車停在洪門民治黨駐加總支部所在的街上。行人很少,偶而走過幾個西人。一個躺在路邊的,一個在掏垃圾箱裏的塑料瓶子的,也是西人。一家糕點店裏,亞裔面孔多,在排隊買中國點心。旁邊一家旗袍店,始終無人光顧。對面一個竹品店,也沒什麽人進出。良友書店裏,只有我一行3人。
偶爾打破清冷的是呼嘯而過的幾輛摩托和鳴著喇叭搖著青天白日旗的一輛汽車。沒有看到鐮刀斧頭標識。華埠紀念碑、中華門、中山公園在午後刺目的陽光下,靜靜地,似在午睡。
(車過掠影,有點兒虛了)
(紅底黑字,不知何時就有的審美)
(是的,是在向我致意)
(民國時的店名,這家以賣舊書為主)
(加拿大政府出資建的華埠紀念碑,2003)
(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後中國館留下的)
(中山公園,有一些西人)
一個周日的上午,專程到“大統華”華埠分店買菜。與去過的幾處分店相比,店面稍小一些,但物品與擺設似更中國,感覺就像在國內超市了。
店的一角,是賣各種熟食的地方,買了後還有一處可以坐吃的吧臺和小桌椅,有微波爐加熱食物。
吃飽喝足,提起精神,又在街區逛了一會兒。一個教堂式建築門口掛著彩虹標識,乃有同性戀活動的意思吧。見到一位女士坐在街邊正擺弄著比吸管細些的針管,裏面的液體是深紅色的。
終於下決心去向那感覺最亂的街道。屏聲靜氣進去,小心謹慎走過,原來也沒啥,都是西人在裏邊賣舊貨,賣的東西多為家電配件。街市兩頭有穿著統一服裝的人守候,據說本地很多孩子都到這兒做過義工。
女兒後來說,咱們這是歧視吧,其實人家也是生活。
(老房子掛彩虹,很醒目)
(舊貨交易市場內外,還是井然有序的)
(路邊也有交易,沒有發現城管)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