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及眾望基金會董事長李文宗,因涉及京華城案及政治獻金案,於近日被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羈押禁見。然而在案件未審結之際,一波針對涉案人員私人生活的爆料卻開始在社群媒體和輿論場上瘋傳,其中尤以應曉薇與沈慶京的「私密對話」最為引人注目。這些內容的公開,不僅讓案件的焦點偏移,甚至開始轉向對當事人性格、私生活的無情攻擊。
這類手法並非首次出現。從過去的司法案件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模式:當案件本身的證據可能不那麼明確時,某些輿論操作或司法動作便開始著重於挖掘被告的私生活,試圖透過抹紅、抹黃甚至抹黑的方式,從輿論層面先將當事人「定罪」。而這種手法的最大問題在於:私人生活的瑕疵,是否能直接證明刑事犯罪的成立?
沈慶京與應曉薇的「私密對話」或許讓人感到驚訝,但它與京華城案中所涉及的貪污、收賄及容積獎勵的實質關聯又在哪裡?檢調單位在案件尚未審結前,是否應該以更謹慎的態度對待與案件無關的訊息,而非任由這些內容流出,導致輿論場變成一場對當事人的人格謀殺?
圖片取自:(wikipedia )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手法無疑是在用司法手段干涉政治場域。在此案中,民眾黨質疑司法體系可能存在「政治黑手」,並將於自由廣場舉辦抗議活動。國民黨的立委也選擇加入聲援,進一步突顯了此案的政治色彩。當司法被視為政治工具時,真正受害的是整個法治社會的公信力。
我們應該要求司法機構專注於案件本身的證據,而不是利用與案件無關的爆料來混淆視聽。無論被告的私生活是否符合社會期待,這都不應成為評判其是否有罪的標準。司法的公正性必須建立在事實和法律的基礎上,而不是任由輿論的浪潮推動。同時,人民也應該提高對媒體訊息的釋讀能力,不輕信來路不明的爆料和情緒化的報導。媒體作為社會的第四權,本應以揭露真相、監督公權力為己任,但如果媒體內容淪為操弄情緒和誤導輿論的工具,反而會削弱公共討論的品質。唯有司法守住公平正義的底線,人民加強媒體素養,社會才能真正朝向理性和成熟邁進。
「111釘孤枝」活動或許將成為一次對司法信任的集體反思。當民眾對司法體系的公平性失去信任,當輿論取代法庭成為審判場,台灣的民主與法治究竟還剩下多少值得驕傲的地方?希望這次事件能提醒我們,無論是司法體系還是媒體環境,都應更加珍視真相、尊重程序,讓公正不再淪為政治的犧牲品。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