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為何基督信仰傳入日本已有470年,比傳入中國和韓國更早,基督徒比例卻仍不到1%?然而,日本卻擁有許多極具觀賞價值的經典教堂建築。從日本教會的歷史與教堂建築中,可以看見上帝在日本持續的工作。
描寫早期天主教傳教士在日本遭受迫害的歷史,由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沉默》,由奧斯卡名導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於2016年上映後引發全球關注。故事講述兩位天主教神父為查明恩師、耶穌會神父費雷拉因受迫害棄教的真相,冒險偷渡至日本。
當時正值德川幕府時代,天主教信仰被嚴令禁止,違者將遭受酷刑折磨。在尋訪恩師與傳教的過程中,兩人也面臨殘酷的追捕與打壓。一人最終殉教,另一人則選擇與恩師一樣棄教,並長期定居日本。
頭之島教堂。(日本長崎縣官方網站翻攝)
日本教會歷史和教堂建築發展相關
本身是聖經老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台灣神學院神學博士、建築研究所教授的蔡清徽博士受訪時表示,教堂作為信仰的文本,可以從兩種詮釋進路來理解:第一、從信徒群體的脈絡探討日本人如何看待上帝,以及如何敬拜他們心目中的上帝;第二、從亞洲教堂建築的發展角度分析,亞洲多數教堂的起源與宗教改革後的天主教復興息息相關,而日本的宣教工作,也是從天主教開始。
她引用宣教歷史學家奧蒂斯.卡里(Otis Cary)的研究,將日本基督教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16世紀天主教快速傳入日本;進入17世紀上葉,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信仰幾乎全面遭到根除。
天主教於1549年由耶穌會方濟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傳入日本。之後,來自耶穌會及其他宗教修會的傳教士陸續來到長崎地區。長崎是日本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然而,隨著日本由織田信長時期轉向德川幕府時期,進入鎖國時代,基督宗教活動被禁止,也是電影《沉默》發生的時代。
堂崎教會。(日本長崎縣官方網站翻攝)
259年禁教期間 隱匿基督徒影響深遠
禁教期間,外國商人和天主教徒被迫完全離開日本,但仍有一些人成功逃過嚴格的禁令,並以「隱匿基督徒」(Kakure Kirishitan)的身分秘密信仰,這種地下信仰持續了長達259年(1614–1873)。
蔡清徽博士表示,隱匿基督徒的歷史對日本基督教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部分後來重新融入天主教會,但也有部分人選擇保留其傳統信仰。在禁教時期,他們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宗教形式,將基督教教義與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以掩蓋其真正的信仰;他們聚集的場所建築混合佛教、神道,隱含不拘教堂形式的上帝無所不在,用葛利果祈禱方式進行崇拜。2018年,隱匿基督徒相關遺址(包括他們的聚集地和祈禱場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彰顯了這段獨特的歷史。
大浦天主堂。(日本長崎縣官方網站翻攝)
12件資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旅遊官網公布,世界文化遺產「長崎及天草地區隱匿基督徒相關遺產」是由分布在6市2町共12件資產所組成。其中唯一位於長崎縣以外的是熊本縣天草市的崎津聚落。崎津擁有平穩的內海和溫暖氣候,為知名的天然良港,也是早期天主教傳教士進入傳教之地。崎津聚落傳承洗禮和祈禱文化,之所以被選為世界遺產的構成資產,關鍵在於「日本傳統宗教(佛教、神道)和基督教的共存」,聚落裡有座被當地人稱為「海之天主堂」的教堂聳立,與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
第二個時期,19世紀後半葉明治維新後,基督教新教、東正教、天主教再次返回日本,稱為宣教的黃金期;教堂開始興起。
1858年,江戶幕府分別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荷蘭簽訂修好通商條約。幕府在長崎建造外國人居留地,而羅馬教廷委託巴黎外方傳教會到日本重新傳教,並且興建大浦天主堂,作為供外國人使用的教堂。
舊野首教會(維基百科)
第一座大浦天主堂 供外國人使用意義深遠
1867年,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交還天皇。隔年,明治政府成立。一開始重視神道的新政府仍禁止基督教。但是,在各國元首要求「信仰自由」的強力施壓下,1873年撤除禁止基督教的布告牌。長達259年之久的信仰禁教令才解除。
第三個時期,1890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見證了宣教運動的成功,宣教士逐漸離開舞台中心,轉由日本本地教會接手。最後一個時期是戰後時期,宣教運動近尾聲的階段。此階段涵蓋了1959年新教進入日本100年的時期,正是日本基督教團興起的年代,信主群眾多半以日本菁英分子為主。
「走一趟長崎五島教堂巡禮,可以讓人對日本早期教會歷史解禁前後有更多的了解,更讓人感受到日本人信主後即便在艱困環境,仍然持守信仰。」蔡清徽表示,天主教最早進入的長崎縣對當地影響深遠,雖然被禁教長達259年,卻因為一群隱匿基督徒堅守信仰,在解禁之後,當地成為日本天主教徒比例最高的地區,是僅次於神奈川縣、擁有第二多教堂數量的地區。
野崎島廢村中的教堂(@nippon.com網站翻攝)
隱匿基督徒移居五島 隨著解禁興建教堂
長崎外海列島,以福江島、久賀島、奈留島、若松島和中通島五座島嶼為中心。五島有150座教堂,很多都蓋在海岸邊的山坡上。來自長崎外海地區的隱匿基督徒為求安居之地來到了五島。
蔡清徽參考日本旅遊網站提到,五島列島有12間天主教堂,建於明治維新之後,有「日本教堂建築之父」之稱的鐵川與助參與興建。她表示,五島教堂建築反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黎外方傳教會設計的樣貌。她曾在新加坡、韓國的教堂,看過同樣為巴黎外方傳教會類似的設計,中間有鐘塔,以及斜屋頂,磚造而後期採部分澆置混擬土。
鐵川與助融合西方技術 在五島建12教堂
鐵川與助興建的12間教堂中,大浦天主堂、舊野首教堂、江上天主堂、頭之島天主堂,這4座教堂於2018年6月30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最早的大浦天主堂,正式名稱為「日本二十六聖人紀念聖堂」,是為紀念1597年豐臣秀吉統治期間因基督徒受迫害而在長崎被釘上十字架的二十六聖人而建。這座教堂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哥德式木造教堂。教堂於1864年由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建造,因此又被稱為「法國教堂」。蔡清徵博士指出,該教堂建於江戶時代鎖國政策結束後、日本重新對外開放不久,最初主要供外國商人使用,後來成為宗教自由和基督教復興的重要象徵。
其中,水之浦的首座教堂建於1880年,因老朽化的緣故,於1938年由鐵川與助負責設計與施工,改建為現在的教堂。這座教堂融合了羅馬式、哥德式與和風建築的特色,附近還保留著鎮壓時代的牢房遺跡。此外,教堂內豎立著二十六聖人中唯一出身於五島的「聖約翰五島」的雕像,增添了歷史與信仰的深度。
堂崎天主堂為長崎最古老的西式教堂之一,於1908年啟用,如今此教堂轉為博物館,並於館內展示躲藏於此地的基督徒,以及最初將西方信仰帶入日本的天主教傳教士的相關資訊。
從教堂看日本文化和信仰
她指出,這些隱匿基督徒崇尚自然、行事低調,不會大張旗鼓對外傳教,多以隱喻的方式表達信仰。然而,她提到:「基督教的平等與博愛精神,早已融入20世紀初期日本的社會運動和憲政體制的建立,並與武士道精神不謀而合,在一定程度上滲透進日本文化。或許適當地與文化進行區分,增強基督教的辨識度與自明性,正是復興日本基督教所需要的元素。」
她也提到,很多人喜歡日本的教堂,雖然多數教堂聚會人數不多,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經歷海嘯地震衝擊,以及經濟衰退,教會興起仍然緩慢,也凸顯其保守壓抑的特質。她期盼透過外國人對當地文化的重視,也刺激日本教會的復興。傳教早於韓國的日本,教會至今興起緩慢,日本對基督教信仰不能再沉默,必須從壓抑中翻轉。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從日本五島教堂朝聖】走一趟隱匿基督徒遺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