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蔡威 

總統賴清德宣布今年推行「2025城鎮韌性演習」,試圖整合過去的「萬安」與「民安」演習,號稱要與國際上的演習代號接軌,能讓世界了解台灣的努力。但賴清德的這番言論,要把城鎮演習包山包海的一體適用,從天災威脅到威權擴張,如何能夠聚焦強化韌性,難道又是政治口號下的民防進化論?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甫才進行首次「桌上推演」,賴總統何以自信滿滿,「城鎮韌性演習」可以因應國內外情勢的瞬息萬變,還能抵禦全球威權國家持續合流,甚至喊出維繫第一島鏈的和平穩定。「城鎮韌性演習」如何轉型為更全面的韌性驗證體系,這項政策目標恐將面臨實務挑戰與結構矛盾,尤其在不依賴國軍的執行能力、中央地方協調機制整合落差,以及政治宣傳下缺乏明確目標,如何能讓民防真正進化?

賴清德強調此次演習將「完全不依賴國軍支援」,試圖凸顯民防與災防體系的自主能力,綜觀台灣的民防與災防系統目前尚未成熟,尤其在基層執行能力與整體戰術上,仍然存有配套措施的根本問題。例如,基層民防單位多數缺乏足夠的人力、裝備與訓練,僅能應付一般性任務,難以處理複雜的高度危機。同時,各地在人力資源的管理常因分配限制而呈現不均,地方政府在災害發生時如何及時調度,缺少國軍恐怕擴大危機應對難度。

ADEY0880
圖片取自:(FB

「城鎮韌性演習」強調中央與地方的「協調機制」,但過去經驗顯示雙方在資訊傳遞與資源調度上存在明顯的不對稱,例如去年康納颱風救災進度,出現中央帶頭批評地方政府的分化言論,卻未提供資源予以協助。這種結構性矛盾若未解決,恐在「城鎮韌性演習」中被放大。民防角色陷入政治正確,一旦資源分配與應變決策陷入混亂,尤其在高壓情境下,中央地方如何展現整體韌性。

「城鎮韌性演習」已經淪為結合國防、民生、災防與民主的「關門大戲」,這等「空泛目標」容易導致資源分散與執行困難,例如演習中如何平衡軍事威脅與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夠即時應對同時提升民生與國防能力,這些問題若無明確的行動指南,恐將導致演習流於形式,背離實質韌性的提升手段,甚至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賴清德喊出「2025城鎮韌性演習」試圖為台灣建立更為全面的防衛體系,但從目前的政策設計與實務經驗來看,具體執行仍然面臨嚴峻挑戰,包含不依賴國軍的整體戰略、中央地方的協調落差、政治宣傳的意識形態,缺乏更為具體的策略整併與行動落實,難以真正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與社會韌性,也讓「城鎮韌性演習」成為賴政府吹哨壯膽的民防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