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近期一名六龜高中清寒同學透過希望入學計畫進入台大社會系的消息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這本是值得慶祝的成果,但消息傳至網路後激起了部分酸民的質疑。他們認為社會系在收入潛力上無法與理工或醫學科系相比,進而武斷地判斷該學生無法藉此翻轉階級;更甚者,對希望入學計畫本身也產生質疑,認為學生靠此計畫才能進入名校,本身並不具備足夠實力。
這些批評反映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的狹隘,也凸顯了對分數導向的過度迷信。筆者認為,教育應該重視多元化與包容性,而非單一以考試分數決定學生的未來。首先,社會對某些科系的價值認定往往過於片面。理工與醫學相關領域的確較有機會獲得高薪,但這並不意味其他科系毫無價值。事實上,許多職場成功人士的就業方向並非與其就讀科系完全相關。例如,社會科學出身的畢業生在外商公司中表現優異者屢見不鮮,甚至在一些產業中擔任核心職位。這些公司注重的是求職者的邏輯思維、溝通能力與人格特質,而非單純的學歷或專業背景。
此外,階級翻轉的關鍵並非全然取決於科系選擇,還包括個人的努力及對機會的把握。用科系收入來預測一個人的未來發展,無疑是過度簡化的偏見。社會科學的價值在於分析社會現象、解決社會問題,其影響往往無法單以薪資衡量。而對於希望入學計畫的批評,反映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過度依賴標準化考試的弊端。傳統的學測與指考,幾乎以分數高低作為篩選學生的唯一標準,塑造了「分數即人才」的狹隘價值觀。然而,僅用分數篩選學生的方式忽略了人格特質及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努力與潛力。
圖片取自:(wikipedia)
希望入學計畫為清寒學生提供了進入頂尖學府的機會,不僅鼓勵弱勢群體發展潛能,也讓校園多元化更具實質意義。這些學生在逆境中展現出的堅毅態度與潛力,對學校的整體氛圍與價值觀是不可忽視的正面影響。教育只是一場分數的競賽,更應是一個培養多元人才、包容不同背景的舞台。
筆者曾在申請國外學校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其招生方式的多元性。相比台灣單一化的考試分數取向,國外名校更注重學生的全方位表現,包括標準化考試成績、在校成績、讀書計畫,甚至是面試表現。他們認為分數只是衡量的標準之一,而人格特質與潛力才是長期成功的關鍵。招生委員會會透過學生的申請材料了解其學習動機、目標及對社會的貢獻意圖。即便學生的考試分數不及頂尖,也可能因其他方面的卓越表現而被錄取。這種多元評估方式,有助於發掘更適合的學生。
社會應該擺脫對分數和科系的刻板印象,認識到多元人才的重要性。教育不僅是為了塑造一群高分數的學生,更是為了培養具有獨立思考、社會責任感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未來公民。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為翻轉人生與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