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香怡
近來職場霸凌成為熱議焦點,類似的人際互動張力,也是我不久前遇到的教養課題。
那天下午,我帶著學齡前的小兒子,走路到國小接四年級的大兒子放學,順道在回家路上的小公園玩。兄弟倆在跳床跳上跳下,我在幾步之遙,專心看他們。當時沒想到,幾分鐘後目睹的場景,讓我萬分慶幸自己沒有趁孩子玩的時候低頭滑手機,我才能夠及時反應,並善用機會教育孩子。
兒子公園玩耍 被學長團團圍住
這陣子,約六、七個同校的小六生放學後也來公園玩,笑聲和交談音量都很大,只要他們一出現,場上的中、低年級孩子們就變得很安靜,但至少各玩各的,沒有妨礙。不過,那天卻不是這樣。
我們在公園玩了一會兒,這些六年級的孩子也過來了,人數不像平常那麼多。他們一到公園,放下書包,不知已事先說好或臨時起意,三個男生很有默契,走過去圍住跳床,他們的高度一下子就蓋過大兒子的頭,不知對他說了什麼。我馬上走過去,從圍堵的縫隙間看見兒子臉上流露出的恐懼。
一如預期,小六生們一看見大人過來,馬上撤離。如果沒走,我不會擺起大人的架子兇他們,而是會問:幾年幾班?他們很有可能不願告知,但這樣問可以提醒他們,不論在校內外,都不該堵人,若他們在校外逾矩,我會通報校方。
「他們對你說了什麼?」我問兒子。
「他們說,你是韓國人嗎?」如我所想,學長們找上他之前,已對他略有了解。
「你知道媽媽為什麼走過來嗎?」
「為什麼?」
「來幫你啊!我知道只要我過來,他們就會走開。」
兒子聽懂了,感謝媽媽相助。
「只要媽媽在場,媽媽一定會保護你,」
我先安撫他,接著反問:「但是面對類似情況,你知道應該怎麼保護自己嗎?」
面對來者不善 提前裝備應對
兒子一臉懵然,還沒有從剛才的場景回過神來。換作大人,如果突然被一群陌生人圍住問話,大概也會腦中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反應,何況是九歲孩子?所以,再三重複的事前教育很重要,雖然孩子不會在聽過幾次之後就應變自如,但是,受過裝備的心,至少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
我說,我們沒有義務回答來者不善的問題。不該由他們發問的視角來決定你是誰;你是哪一國人,這與他們無關。不過,千萬不要說「怎樣?干你什麼事?」這類挑釁的話,萬一爆發衝突,情勢非常不利於你,很可能會受傷。你可以趕快走到其他大人旁邊,若他們圍住你的用意是不好的,他們會很怕大人知道,就會趕緊離開。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校內,務必告訴老師,不要私了,不可輕忽,一定要說出來。這很有可能是霸凌的開始。
此後,我們就不在小公園出入了。放學經過時,大兒子總是催我快走。
「我不想遇到那些六年級的大哥哥,我不喜歡他們。」兒子小聲嘀咕。
聽到「不喜歡」三個字,我覺得這是人際互動時會有的感受,不需要糾正,也不必因為我們是基督徒,就要求孩子應該喜歡每個人。人心中都有尋求公義的渴望,想要爭取應有的權益,但更重要的是,指出對方「不義」之時,要小心不淪為「自義」──弱者受到欺負,尋求保護之際卻不小心變得自義,以為自己比強者更良善、更有道德,實則每個人都不完美,訴求公義時不該自以為是公義的化身。所以我們一方面學習保護自己,一方面也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會以強欺弱。
我笑問:「你在家,是不是也會欺負弟弟呢?」
大兒子聽了,羞赧一笑。
我教導孩子,說:「公義的意思是,當我們有機會成為強者,神希望我們用祂所賦予的力量去保護弱者。可惜當人變得更強大之後,往往強欺弱、大欺小。你可以期許自己,等你上了六年級,要成為更懂事、更討人喜歡的學長,不要也變成被學弟妹討厭的人。」
學習不卑不亢 找到神眼中的我
被學長們包圍所造成的壓迫感,啟動了孩子的自我防衛機制,心生厭惡而想要避開,這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但我從沒在孩子面前批評這些小六生,畢竟他們很快走開,並未滋事。若是刻意放大別人的惡行,也會在自己和孩子心中種下更多隱惡,所以我的討論重點始終不是怪罪他人,乃是教導自己的孩子,要他藉機思考:遇到霸凌如何保護自己?他對弱者的態度是否需要修正?
不欺負別人,又懂得自保,這無非是最理想的情況。要能建立起這種不卑不亢的信心,對基督徒父母而言,最好的途徑是幫助孩子找到神眼中的自己。一如船之所以下沉,不是風浪造成,而是因為船身破洞;唯有內在力量強大,才不會被環境打倒。
從兒少時的學校到成年後的職場,各樣人際關係的擠壓拉扯總是與年歲並進,造成傷口的同時,也是讓人茁壯的養分。我期待孩子懂得在受傷的經驗裡找養分,而非抱著養分討拍。基督徒父母,當我們帶領孩子來認識神,就是幫助他們在與神連結的關係中,壯大自己的內心,得著立足世界的聰明。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