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方剡旨

政府單位將政策行銷案外包,由接案的公關公司玩抽獎活動來吸引民眾理解與接受政策,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早就搞了幾十年。要說抽獎被質疑不公,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說白了,抽獎不是比賽性質的頒獎,也跟近年來流行透過社群平台拼人氣的灌票類活動不一樣,要真抓到抽獎作弊且定罪,那是大不容易。

我們先談場內沒作弊,卻出現特定人高頻率得獎的狀況。圈外的人,往往在無意間或跟風看到某項活動得獎名單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時,都會反射的覺得這是作弊。但,圈內的人,就未必會這樣看了。各位知道嗎,這世上是真有以抽獎為職業的一夥子人的。無論是過去的類比時代,或者進入了數位時代,這樣的一群人,就是比你我更加專注於社會當中的抽獎活動,基本可說不放過任何一個。在不以網路為抽獎媒介時,他們針對活動就可以寄出遠超於常人數量的明信片或信件。而這所謂的多,不是我們想像的就多個一兩張,他們可以搞到一個姓名、地址或聯繫電話,就寄個百來張;更超乎想像的是,即便活動帶有附加條件,例如要瓶蓋、截角、發票或其他,這些人也有極強的業務能力可以大量搞到。早年,我們在處理這種案件時,都會非常驚訝,但後來認識了當中的成員,就認知到其實那也不過就是一份工作罷了。而當網路成為主要活動媒介後,這些人並沒有消失,相反的,人家是專業戶,轉型也非常之快。他們一樣高效掌握活動的訊息、辦法,也比一般民眾更快摸透網路參與的竅門。發展到後來,要說有人透過程式手段去偷雞,那也不會難以想像。

ADEY0402

圖片取自:(FB

當然啦,要說不是主辦方或執行方的專業抽獎人用程式開後門是作弊,哪也沒問題。但真正嚴重的作弊,是裁判兼球員的那種。有些公關公司,為了省掉抽獎贈品的費用,就會想方設法找人頭再加上操縱抽獎,把大量的獎項搞走,這樣,最多就是支付點人頭費封口即可。至於深具吸引力的獎項,主辦方的承辦人基本都會要求公關公司事前就買好買齊,甚至會先驗貨。但如果動了歪心思,那承辦公司受制於人,也會願意透過抽獎操作來滿足主辦方。這種事情,類比時代稍有難度,到了數位時代,哪就真是太容易了。但,想要抓,難!一則,一年有多少場活動,被關注的公部門抽獎又會有幾場?二則,真有人爆料,處理得漂亮的,你怎麼抓都是人頭,得獎人可能還跟主辦方或承辦方沒有直接關係。真正會出包被外界抓個正著的,都是得罪了圈子裡的人,人家一開始就蒐證,然後爆料的。至於什麼律師公證,別傻了。我們就不說,有哪個領點車馬費來瞧一眼的律師,會認真的先審核所有的抽獎母群體跟認真的研究抽獎方式了,就說找他們來按按鍵盤,用程式跑出結果,跟找隻聽話的猴子幹同樣的事有什麼不同?哪個律師會去細究程式看看有沒有後門?

可,這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所辦之「雲端種樹趣 e起集點樹」活動,可真是在下多年以來見過最奇妙、最玄幻的抽獎活動了。能抽出這樣的結果,我們也不談什麼作不作弊了,看那第三份名單,我只能說,台北國稅局的稅官們,是都傻了嗎?任何一個稍稍有點sense的公務員,看到這份名單,都會愣住吧,都會想辦法重搞一份吧!為什麼呢?當第三期得獎者抽出來後,只要腦子還在運轉的官,再怎麼遲鈍,在看到iPhone 15 Pro12.9iPad Pro的得獎人,跟第一期與第二期這兩個獎項得獎人完全一致時,都該感覺到徑直公布這份名單會帶來嚴重的公關危機了吧!其他MacDyson跟小家電、自行車不說,現金10萬也不講,iPhoneiPad都由同一個人抽走,這如果不是一個大大的警報,那什麼才是?

財政部跟國稅局都在講什麼公開、公正又透明,但這些當官的就沒有想過,這樣一份名單出來,對於一般老百姓以及其他參與這項活動的人,會產生多強烈的相對剝奪感嗎?沒想過這樣一份名單出來,對其質疑的聲浪會如海嘯一般嗎?這不是同一個人抽到不同的獎品唷,這是同一個人抽到同一個獎項兩次喔!而且都還是焦點獎項。主辦單位的官,這樣能給過?

機率趨近於零的事情發生了,這些官卻毫不在意,你要說這沒有鬼,誰信?我們退一萬步說,就認定這真不是作弊好了,關鍵是,稅官們難道對於民間疾苦沒有丁點認知嗎?不知道這麼「幸運」的事情,會讓大家高度不信任嗎?財政部在事件爆發之後,一開始擺出的面孔更是盡顯駑鈍。那種回應,就是告訴國人:「質疑、不爽,那是你家的事」。直到網路海嘯湧現,媒體不斷質疑,才說要查。當官的是這種心態,那才真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