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鄭芊芊

最近,有關京華城和高雄國賓飯店的容積獎勵問題再次成為社會輿論焦點,牽涉政商利益勾結的陰影也越來越大。京華城改建案的核心問題,不僅僅是「獎勵」而已,這背後藏著驚人的財富轉移和政策運作的不透明。柯文哲口口聲聲說「都是下面的人在決定」,這種推責的態度,是否能讓民眾心甘情願地接受?另一方面,高雄國賓飯店的容積率獎勵也是匪夷所思,這種奇異的「危老重建」名目之下的好處,究竟有多少是純粹為了市容,還是其實另有隱情?

京華城容積率大禮包:柯文哲能全身而退嗎?

京華城這個名字,在台北已經不陌生,這棟商場矗立在那裡將近二十年,本是個現代化的商業標誌。然而,威京集團卻選擇推倒這棟建築,計畫重建豪宅。這其中的「都市更新」名目看似合理,實則問題重重。首先,這棟樓才十八年,遠不符合「老舊建物」的標準,根本不應該享有任何容積獎勵。然而,北市府卻在柯文哲的任內,毫無顧忌地大方送上了超過八百%的容積獎勵,這不僅是超過了法律的容許範圍,更是將市府的公信力徹底毀壞。

柯文哲面對這樣的決策,選擇把責任推給「下面的人」,這種說辭恐怕無法讓民眾心服口服。畢竟,作為市長,他應該對任何重大決策負起最終責任,尤其是這種涉及百億利益的容積獎勵。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心,這樣的結果已經讓市府的誠信遭到質疑。

ADEY0068
圖片取自:(wikipedia

高雄國賓飯店的「危老」謎團:陳其邁怎麼解釋?

如果說京華城的容積獎勵讓人瞠目結舌,那高雄國賓飯店的情況只能用「荒謬」來形容。這家酒店雖然歷史悠久,但在2020年的檢測中,它的建築危險係數僅有30,遠低於45的危老標準。奇怪的是,兩年後,當業者決定重建時,這個危險係數卻神奇地飆升到了65.7,這樣的轉變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背後是否有某種操作,簡直呼之欲出。

高雄市府在此案中的角色更令人費解。相比於同為國賓品牌的台北國賓飯店,僅獲得不到900%的容積獎勵,為何高雄國賓能以一個「年輕」十七年的身份,硬生生撈到超過1142%的獎勵?這樣的差異,是否合理?高雄市長陳其邁又將如何面對這種明顯的「超標」?

都市更新還是利益交換?

容積獎勵的初衷是好的,它應該用來促進都市更新,讓老舊、危險的建築得到重建,並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然而,當這個政策成為政商勾結的工具時,它的初衷便被徹底扭曲了。京華城和高雄國賓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背後牽涉的不僅是簡單的政策執行問題,更是城市管理中的權力運作和利益分配。

一般老百姓的住宅改建,別說是獲得什麼高額獎勵,連基本的「一坪換一坪」都成問題,許多人為了都市更新,最後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家。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業建築、豪宅重建,動輒數倍、甚至十倍的容積獎勵,這種不公正的對待,自然讓市民感到不滿。

政府真的能「不知道」嗎?

再來看看那些推動這些政策的決策者,無論是柯文哲還是陳其邁,面對這些巨額的利益輸送,他們真的能以一句「不知道」來推卸責任嗎?我們看到,柯文哲的市府在監察院的多次「糾正」下,仍然堅持給予京華城超過八百%的容積獎勵,這其中的利益輸送恐怕不是一句「下面的人決定」就能推得乾淨。而陳其邁在高雄國賓案中的態度,也讓人不禁懷疑,他是不是已經學會了怎麼在這種政治遊戲中「打太極」?

容積獎勵應該回歸初衷

對於都市更新的政策,容積獎勵的設計應該要回歸到其最初的目的——讓老舊的、危險的建築得到重建,讓市民的居住安全和市容美觀得到提升。然而,現實是,這項制度如今淪為了少數財團的利益工具,一些掌握權力的政客和商人,在政策的漏洞中找到生財之道,市民的利益則被遠遠拋在腦後。

京華城和高雄國賓這兩個案例,揭示了台灣都市更新政策中的深層問題。容積獎勵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政策工具,它成了一個暗藏巨大利益輸送的黑箱。市府的每一個決策,都可能關乎數以百億計的財富轉移,而市民卻無法左右這一切,只能被動接受日益擁擠的都市環境,以及那些漸漸遮蔽陽光的高樓大廈。

我們需要更透明的城市規劃

作為一個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我不禁要問:這些利益輸送的遊戲,還要玩多久?都市更新原本是一個讓城市變得更好的機會,卻在各種政策漏洞中,成為了財團牟利的工具。容積獎勵應該是一個讓城市更美好的政策,而不是少數人的提款機。無論是台北的京華城,還是高雄的國賓飯店,我們都需要一個更透明、更公平的政策運作機制,讓每一個市民都能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而不是被迫承擔政策帶來的陰暗後果。

畢竟,這座城市的天空,應該屬於所有人,而不只是那些掌握權力和資源的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