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腓力表示,自己年少時並沒有感到被虐待,只是覺得生活就是包含著痛苦。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憤怒、歧視、對聖經教義的誤解、對教會環境的不適應,都給了他日後和那些對自己的教會充滿怨言的信徒對話的機會。
【特約編譯黎恩/報導】成長於美國南方基要派教會的基督徒暢銷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年少時認為上帝就像一位嚴肅的宇宙警察,總是四處取締正在享樂的人們。後來才發現,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地給那些不配得的人,即使如他一般,因著從小家庭和教會的影響,硬著頸項的人,亦是如此。楊腓力在美國丹佛家中接受澳洲基督教媒體《永恆新聞》(Eternity News)採訪時,談到他於2021年出版的回憶錄《找恩典的人》(Where the Light Fell)是如何彌合母親和哥哥之間50年的裂痕;他的成長背景如何使他能以獨特的視角介紹真實的耶穌給那些曾被教會傷害的人;並說明了為什麼他的許多著作都以問題命名。

2022年秋天,楊腓力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他後來將它描述為「我不想要的禮物」。他也在訪談中也分享確診巴金森氏症後的心路歷程和近況。

2018年受邀到烏克蘭留影。(圖/翻攝自FB@uets.ukraine)

2018年受邀到烏克蘭留影。(圖/翻攝自FB@uets.ukraine)

楊腓力說,罹患巴金森氏症就好像新增了一項日常習慣,他每天都得服藥4次,已是藥物成癮狀態。如果不按時服用,他立刻會出現顫抖、頭暈及手腳不協調的症狀。惱人的時刻大致就是打翻咖啡在地毯之類的事件。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或是許多患者正在經歷的,他目前的症狀仍算輕微。

罹巴金森氏症 推測自己只剩10年能工作

楊腓力說,這類神經疾病的麻煩在於它的不可逆轉,一旦發病開始摧毀病患的神經,病情只會每況愈下。這也讓他意識到他的認知能力和對身體的掌控,可能會逐漸衰弱……如果一切按照現況發展,他推測自己大約只剩10年能工作,所以他需要很謹慎地選擇如何利用時間。

患病對他來說最困難之處,是失去對身體的掌控。他一直能主宰自己的身體,他是馬拉松跑者,喜愛慢跑與訓練,和妻子都熱愛登山,已經攀爬了54座科羅拉多州4,300公尺以上的高山。他習慣讓身體服從自己的意志,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身體開始反叛,不再服從大腦的指令。楊腓力表示,無法指望自己的身體是一種奇怪的感覺。他自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開始摔倒,這問題在巴金森氏症患者中十分常見,雖然他有做一些平衡訓練來預防,但自知可能還是會發生,令他感到不安。

楊腓力在回憶錄中提到自己成長於一個「有毒的」教會環境,當時他尚無這種感覺,以為每個教會和每個家庭都是如此。直到後來,他才意識到教會界中有一些沒有真正認識基督信仰的群體,而他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群體之中。

他表示,自己當時並沒有感到被虐待,只是覺得生活就是包含著痛苦。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憤怒、歧視、對聖經教義的誤解、對教會環境的不適應,都給了他日後和那些對自己的教會充滿怨言的信徒對話的機會。

罹患巴金森氏症後,楊腓力判斷自己可以再工作10年。(圖/FB@Eagles Leadership Convention)

罹患巴金森氏症後,楊腓力判斷自己可以再工作10年。(圖/FB@Eagles Leadership Convention)

父親小兒麻痺症病逝 成年後才知真相

楊腓力如今感謝那些遭遇,視那段時光是一份禮物,讓他可以跟對教會不滿的基督徒說:「還有比你的教會更糟糕的教會,讓我來分享我的故事……」他強調,如果因為教會帶來的傷害,而放棄與創造一切的上帝建立關係,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而且那些遭遇讓他能用不同的觀點看待世界,也是他成為作家的條件之一 ──獨特的視角。

楊腓力也提到錯誤的信仰群體帶來的傷害。以他的父親為例,在他去世時,楊腓力年僅一歲,雖然後來過著家中沒有父親的現實生活,但他並不知道父親去世原委,沒有任何人告訴他;直到長大成人後,有一次他閱讀《亞特蘭大日報》的一篇舊剪報,才知道父親罹患小兒麻痺症後,原本在鐵肺中治療,但因為身邊的基督徒親友認為神的心意不可能是讓他年輕的父親困在醫院的鐵肺中,所以違背了所有的醫學建議,把他的父親從醫院帶走。結果原本病情確有好轉的父親,在出院9天之後,就撒手人寰。

祕密被揭開後,的確帶來了影響。楊腓力當時了解到,並非每個聲稱傳達神心意的人的發言,都是正確的。這也成為他日後寫作的一個主軸,他的確是一次次從某個神學問題或難題開始撰述,在拆解過程中向信任的神學家、牧者或資深基督徒諮詢,然後找出他支持的立場。這樣的著作包括:《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禱告》(Prayer: Does it Make any Difference?)、《恩典多奇異》(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面對這些問題時,楊腓力的基本態度是「向我證明」。他不會直接採納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道理,因為他的成長經歷讓他學會了不相信那些刻板的答案。他要用嚴謹且有邏輯的方式去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只談論他確認的事,那些他無法確定的事,他不會輕易談論。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說,楊腓力是他最喜歡的現代作家。(Philip Yancey Wikimedia Commons)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說,楊腓力是他最喜歡的現代作家。(Philip Yancey Wikimedia Commons)

哥哥50年後寄卡片給母親:「我原諒妳!」

至於楊腓力的母親和他的哥哥50年沒有溝通,直到他的回憶錄出版後,事情才有了轉機。他是在母親98歲時,才決定出版回憶錄,也讓這對垂垂老矣的母子終於有了聯繫,雖然沒有特別熱絡,但至少開始講話。

楊腓力提到,某一天,他的哥哥寄了一張卡片給母親,上面寫著「我原諒妳」這一句話。他的母親於99歲去世,他曾經擔心他們的名字出現在回憶錄裡可能會讓事態更糟,但事實完全相反。因此楊腓力表示,「有時候我們選擇刺破膿包,才更有機會帶來醫治。」

他並舉例,舊約聖經中摩西是殺人兇手,還有憤怒問題,大衛也是兇手,還是個通姦者;新約中的彼得背叛了耶穌,三次不認主;保羅在成為使徒之前,是一位追捕基督徒的恐怖分子。這些人都是信仰的偉人,上帝揀選了他們,所以沒有人能說「福音無法拯救像我這樣的人」。

恩典就是給我們不配得的

他表示,對習慣了資本主義競爭體系的現代人來說,恩典的困難之處在於它不按照這套體系運作。我們習慣透過自己的價值體系獲得報償,但恩典並非如此。恩典就是純粹的不公平,它不給我們應得的,反而給了我們不配得的:我們應得上帝的憤怒,但是我們因著恩典得到了上帝的愛。我們應得上帝的懲罰,卻得到了他的饒恕。法利賽人對耶穌感到憤怒,因為他與罪人和稅吏往來,因為他打破規則,而這就是恩典的全部。

搖滾天團U2主唱波諾(Bono)有一次接受一位相信不可知論的法國記者的採訪,他試著解釋自己為什麼相信耶穌,但這位記者始終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想成為基督徒。最後,波諾說:「歸根究底,要嘛這個世界是依循因果報應,或者是倚靠恩典,而我願意我一生在恩典中度過。」

楊腓力說:「我從那些無比軟弱,無法倚靠自己的人身上學到一種方法,能夠停止嘗試倚靠自己贏得恩典,就是承認自己做不到,並向上帝呼求幫助。」他舉例,參加AAA戒酒團體的人,每次都是以承認現況開始:「嗨,我是鮑勃,我是一個酗酒成癮者。」楊腓力解釋,他們都從自己最糟糕的地方開始反省,承認自己的軟弱,承認自己無法獨自承受,需要靠著上帝的恩典度過每一天。

楊腓力並引用基督徒作家盧雲(Henri Nouwen)的話說:「恩典是一份免費的禮物,你無法通過任何努力贏得恩典,除了張開雙手接受它。」

他表示,法利賽人這類宗教人士自高自大,批判稅吏時,他們的拳頭緊握,但禮物就掉到地上了。所以,是那些在世界上比較不成功的人,讓人們看到雙手張開帶來的祝福。(資料來源:Eternity News)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楊腓力自述巴金森氏症病況及如何彌合50年的家庭裂痕 感恩從軟弱的人身上學會抓住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