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黃宗玄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AI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人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事實上,AI是需要更“人性化”的需求。畢竟,人工智慧的根源,是來自於“人類”。

不過,人類或許會受到最直接的衝擊是:那麼人類,“還能做些什麼”?當機器能夠取代人類之後,好像人類的功能似乎弱化了,人類的價值彷彿變少了。

不過,這其實是一種謬誤的假設。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來說,水力紡織機的出現,讓製衣的速度飛快許多。但,人們並沒有因而變得比較“輕鬆”,或是“快樂”。相反地,人類變得更累,要趕出“更多”的衣服量,才能達到“標準”。

這讓一切變得非常弔詭。本來,一天完成十件衣服就很厲害了!現在,必須三百件以上,才能跟過去的十件,具有等同的價值。

從這點來看,機器的進化,不只沒有讓人們感受“幸福”。反之,變成了更多的“作工”,以及“擔憂”。我們擔憂,會被別人超車,擔心研發拼不過競爭對手,憂慮現有的成果,一夕之間不見。

未來 工作 手 網絡 樹 情報 學習 移動 打字 成功 腦 背景 曝光 信 雙 解 業務 項目 現代 素描 機器人 臂 想法 數字 女人 安全 技術 運用 機會 女實業家 軟件 機 筆記本電腦 革新 作者 概念 線框 人 人造的 頭腦 互動 時髦 乳製品 儀錶盤 多 記者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可見,不管器物如何進化,人類唯一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內心”,還有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而隨著一次次的工業革命,人與人之間的通訊雖然縮短了,也跨越了時空。可是,心的屏蔽也更大了!我們彼此都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頭。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們更加看重自己,會從自己出發,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天地;憂的是,我們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少,我們開始看不慣跟我們不同的觀點、想法和行為的人。

這種分歧,使得人類反而更加“受苦”。一方面,我們覺得科技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另一方面,卻也發現,更多問題。例如:我們內心依舊渴望人與人的交流跟共同努力的感動。可是,我們往往沒辦法有更好的互動與交會。這也間接使人類更加懷疑自我……

沒錯,當第四次工業革命發生之後,人類到底何去何從呢?到底,會有社麼巨大改變呢?也許,我們得更加善用智慧,去跟AI合作;也可能,我們有了AI的超能力,具備了不同的潛能。但,我們內心的那塊空虛,卻是無法用器物的進步來填補的。

其實,人類必須思考的,是活在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意義是什麼?在我們此生裡頭,想要留下些什麼呢?從這個觀點來看,或許AI能夠幫助人類,將寶貴的“智慧”,傳遞下去,進而“打破人類壽命的限制”。

至於,人類如果希冀藉由AI的便利性,去得到高效的工作減輕。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只會變得更加“忙碌”,以及需要更加關注“自身價值”,進而在AI的時代,找到人類跟AI共存的方法。

善用它,AI會有很大的幫助。反之,換成人類被AI控制,只會衍生更多的問題。而這,也是人類需要面對的,生命議題。不過,暫且讓我們放寬心,好好地迎接,AI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