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影響力新視野   劉益首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滿兩年,烏克蘭一片斷垣殘壁,死傷慘重,俄羅斯也耗損了龐大的代價,並且失去國際信用,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要烏克蘭拿出「舉白旗」的勇氣,盡早結束與俄羅斯的戰爭,引發全球大批信徒和網友抨擊,方濟各的網路社群也被留言灌爆。

「談判」一詞是中性的,很平常,自古以來,可以說有人類就有談判,用來解決各項爭議、糾紛或不公不義的事情,達到一個合情、合理或合法,大家都可以接受並且實行的平衡點,而非使用拳頭、武力來處理、解套,所以談判的方式是「和平」的,目的也是為了「和平」,確實如我們「青年守則」上所說的「和平為處世之本」,私人之間、群體之間和國際之間都需要「和平談判」,這是人性之常和公義規範的普世價值。

這則新聞不少人忽略了教宗「談判以止戰、求得和平,避免死傷更慘重」的原意,卻把重點放在「舉白旗」上。其實教宗的發言人布魯尼澄清說,「白旗一詞,不是教宗主動採用的,而是引用了採訪記者提問對話中的用詞,並稱這意味著停止敵對行動,並通過勇氣談判達成停火,這不是投降」,並謂「談判從來都不只是投降,而是一種避免把國家引向自我毀滅的勇氣。」

戰鬥 車輛 村 設備 死亡 悲劇 人 焦 廢墟 汽車 戰爭 悲 道路 俄國 殺 軍事 行動 暴力 烏克蘭 危險 攻擊 死 損傷 廢墟 事件 恐懼 破 基輔 侵略 銷毀 外殼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教宗的俄、烏談判建議,不禁讓人聯想到台海兩岸也是需要談判的,特別是目前「西線無戰事」來談判更好,像俄侵烏打了滿兩年了尚未結束、災情嚴重才要談判,難度更高。

話說台海兩岸,從民國38年以來,熱戰、冷戰不斷,古寧頭之役、金門炮戰、東山島之役等為實戰,互相放話「血洗台灣」、「反攻大陸」等為冷戰,還好民國76年我政府宣告解嚴後,漸漸開放到大陸探親、通商、通航等,這不是台灣單方面就能做的,而是經過兩岸多少次協商、討論才有的結果啊,其實這些也是成功的「非正式談判」,最大的根據就是「和平而人道、人性的原則」,如果是在台灣76年(1987)前的「三不政策」(不接觸、不來往、不談判)下,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

持平的說,兩岸的實際現況是「保持現狀」,有「兩岸關係條例」可以和平依循,很好啊;不過亦有明訓「保持現狀就是落伍」,某些方面是否必須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締求最大公約數,以達到更穩固長遠的和平和繁榮?所以兩岸的正式談判是需要的,有利兩岸人民的。務實、公義的談判應是對等的、不設前提的,相互而通暢的交換意見、討論乃至辯論都很好,有道是「真理不是愈辯愈明嗎」?不要怕辯論,談判不是「我是王者、你是寇者」、「我強你弱」或「我吃掉你、你吃掉我」的態勢,而是將心比心、就事論事的公平、對等、誠意的去談,不能多年一些老詞兒的把結論當作前提,例如說「只要台灣接受一中原則就可以談」,試問目的都達到了還談什麼?或者如「台灣是中國的一省,何來部長?」、「今年一月台灣的總統選舉是中國的地方選舉」等遮掩事實、既貶又酸之言,教台灣人民如何能消受?怎麼能談判得下去?換位思考換個詞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