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對抗異位性皮膚炎是的確是需要長期抗戰,於是邱品齊醫師呼籲,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嬰幼兒期一發病,就要及早治療處理以阻斷發炎過程。

異位性皮膚炎難纏之處常常在於癢感難耐,因而很容易陷入癢了就抓、抓了就更癢的惡性循環。尤其是中重度患者,皮膚病灶面積範圍廣,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的時間又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加上有些病患會擔心副作用而不願意長期服用,導致病情反反覆覆很容易影響生活品質。現今隨著醫藥科研的進步,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有更深入瞭解,這幾年已經多了不少創新的療法,包含已上市數年的針劑型生物製劑外,衛生單位從去2021年迄今已經核准了三款新一代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帶來更精準、快速、有效且長期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

皮膚專科醫師邱品齊曾遇過不少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這些病患求診時皮膚狀況都很嚴重,有些已經接受過漫長且不同的治療方式,但總是斷斷續續,相當困擾。有的甚至曾使用長期的類固醇藥物處理,造成全身副作用或類固醇上癮或戒斷狀況。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嚴重度高、影響皮膚範圍也大,經常癢到睡不著。不但生活品質會變差也會影響求學職場甚至人際關係,是很大的苦惱。

制定目標取得共識,醫病雙方一起擬定治療計畫

異位性皮膚炎是臨床表現相當多樣的皮膚疾病,邱品齊說,在制定治療目標前,通常要與患者討論治療計畫,並依照患者年齡、皮膚症狀嚴重度、病患本身有無其他合併症、用藥偏好以及回診頻率與預算高低…等等,彼此取得共識,再依據需求選擇適合的藥物。

由於中重度病患的嚴重度高,多數人在初階治療使用一段時間後很容易遇到瓶頸,因而需要搭配更進階的藥物,例如施打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不過礙於健保給付規範,「患者仍須先從口服免疫抑制劑開始使用、搭配光照療法,若使用一段時間後不如預期,嚴重度仍超過健保相關規定時才能申請。」

邱品齊表示,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藥分子藥物最大的不同在於藥物機轉,「生物製劑是以抑制過敏免疫反應,主要是針對抗體調控來作用,起效比較慢;不過因上市時間久,相較之下安全性資料較多,年齡適用範圍也較廣。但缺點是初期需以兩周一次的注射方式進行,由於起效稍慢所以需要多點耐性。」

而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主要是針對免疫細胞特定JAK發炎路徑進行阻斷,具有快速且大幅降低發炎反應的效果,影響範圍比較廣泛、起效也較快,「對於全身性的嚴重發炎反應與速效止癢有很優異的效果。」邱品齊說,但相關藥物上市時間尚短,使用前的身體風險評估以及使用後的相關反應追蹤都是需要謹慎進行的。此外在小朋友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目前也都還沒有核准可以使用。

預防勝於治療,防患於未然是最重要的關鍵

新一代的JAK藥物比其上一代的相關藥物,安全性已經高很多。他進一步說明,目前多款新型的JAK抑制劑藥物,對於受體專一性(主要針對JAK-1)較高,比較不會影響到其他免疫或生理反應路徑而產生副作用。只是因為早期與新一代的藥物都同屬一個家族,於是還是有保留相關警語,包含嚴重心臟相關事件風險等資訊。

針對JAK抑制劑對於心血管疾病影響的疑慮,他也提出看法,認為有心血管風險的患者年齡多半偏大,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年齡較輕;「通常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較少有慢性疾病且心血管功能也健全,目前看來,臨床並沒有遇到這樣的問題。」

對抗異位性皮膚炎是的確是需要長期抗戰,於是邱品齊醫師呼籲,最好的方式就是從嬰幼兒期一發病,就要及早治療處理以阻斷發炎過程。越早處理方法越簡單也越有效,不但可以省時省力還可以省錢,更可以減少日後變成中重度的狀況。另外,他也提醒病友在治療上很重要的概念:要掌握疾病嚴重度、了解治療方式、與醫師討論用藥策略、治療後要審視追蹤治療效果並且持續定期追蹤,才能達到最符合期待且最有效的治療成果。

本圖/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癢到受不了!異位性皮膚炎愈早開始治療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