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來到蒲甘後,就前往蒲甘重要的Shwezigon Pagoda參觀,但接下來要到那一座佛寺參觀呢?來緬甸之前,在背包客棧就已看過幾張蒲甘佛寺的分布圖,也大概知道蒲甘有那幾座重要佛寺。但茫茫的蒲甘平原如何尋覓與前往呢?看到飯店有提供腳踏車可借,但詢問後發現已借光,那怎麼辦?結果看到飯店門口就停著一輛機車改裝的嘟嘟車,可以乘坐二人,也有頂蓋可遮風蔽日,司機也穿著乾淨,詢問當天下午到落日時的包車價格,發現價格不高,也就上車開始旅遊。蒲甘的嘟嘟車司機只會簡單英文,當然,無法以中文或英文來介紹佛寺,這需要另外聘導遊,但此時只要能載我到重要佛寺參觀即可,展開蒲甘平原千塔之旅。很感謝他的帶領讓我能盡覽重要佛塔,說實在的不建議自助行遊客騎腳踏車,因您還要借助手機導遊,有些佛寺可能也不在手機地圖中,會讓您玩性大減,且蒲甘平原的面積比您想像的還大,何不花一點點錢,省時省力,也可幫助本地人生計。

蒲甘位於緬甸中部平原的伊洛瓦底江彎處,擁有非凡的佛教藝術和建築景觀。包括眾多的寺廟、佛塔、寺院和朝聖地,及考古遺跡、壁畫和雕塑。見證蒲甘文明的巔峰時期(公元11至13世紀),巨大的建築群反映早期佛教帝國的宗教信仰力量。展示上座部(小乘)佛教修行功德的文化傳統,當佛教成為一種政治控制機制時,國王實際上是主要的捐助者。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在2018年7月6日將蒲甘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是7/3到蒲甘,那時還未列入世界遺產。距離蒲甘1995首次被提名為世界遺產,已隔近1/4世紀。因當年蒲甘首次被提名為世界遺產時,執政的軍政府無視專家對保護古蹟的建議,在新政府的努力下才得以實現。事實上,蒲甘多次地震重創許多古建築,最近一次是2016年一場規模6.8的地震,毀壞了近200座寺廟。故此次見到許多寺廟還在維修,特別是頂部的尖塔。在1975年也有一場毀滅性的地震襲擊該地區,沒想到蒲甘這地區也像曼德勒一樣,常受自然力量的破壞。

根據亞洲歷史建築網對蒲甘的介紹,蒲甘王國在11至13世紀王國鼎盛時期(約當南北宋朝代),這片42平方公里的地區最初建造了13,000多座寺廟、寶塔和其他宗教建築。該地區與吳哥和婆羅浮屠顯然是東南亞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實際上,今天的蒲甘只不過是一個考古遺址,遠不如柬埔寨的吳哥建築群,而為人所知,部分原因是緬甸軍政府長期以來對遊客施加的限制。然而,就其歷史和考古意義而言,它與高棉寺廟地區完全一樣。

蒲甘地區直到11世紀中葉,在Anawrahta阿奴律陀國王(1044-1077)的領導下才統一蒲甘並進入其黃金時代,他於1057年征服孟族之後,孟文化尤其是其小乘佛教,國王成為上座部佛教思想和實踐的堅定擁護者,並開始一項支持新宗教的重大建設計劃。他與孟人交戰的三萬俘虜不僅包括皇室,還包括學者、工匠、建築大師和宗教領袖,為這個新的富裕社會奠定基礎。在此時帶到蒲甘的珍貴戰利品中,有32份上座部經典的Tiitaka副本。從Anawrahta時代到1287年元朝忽必烈的軍隊征服,該地區一直是宗教建築狂熱的活躍中心。

Anawrahta的繼承人Kyanzittha也非常虔誠,並沒有中斷佛教建設的步伐,高度發達的灌溉系統支持蓬勃發展的水稻種植。然而,大規模的建設也可能最終導致王國的滅亡。最後一位統治者,也是一名建設者,負責建設蒲甘最後一個主要的宗教建築,即Mingala-zeidi。然而,當蒙古軍隊進入該地區時,他拒絕進貢並進行嚴重的抵抗。據傳他拆除6,000多座寺廟和寶塔以加固城牆。然而,對其佛寺的破壞無濟於事。到1287年,忽必烈的入侵軍隊終於完成蒲甘的滅亡。蒙古人的征服對防禦措施造成的破壞,可能比蒙古人入侵本身造成的破壞要大得多。首都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盛名,儘管蒲甘平原上仍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它的偉大。當然,木結構的建築早已不復存在,然而,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有2,217處可辨認的古蹟,加上幾乎相同數量的無法辨認的磚土丘。幾乎所有倖存的結構都是用磚砌成的。讀完這段文字不勝唏噓,忽必烈同時滅掉南宋與蒲甘,不過,蒲甘的磚造建築至少留下來,但中國的古建築幾乎是木造,在中國何處還能尋覓宋朝的建築遺跡呢?

蒲甘地區的建築不是以蒲甘城為中心來發展有規劃的城市建築,而是以互相帶動的方式、自發、延伸發展出來的建築群。蒲甘遺蹟不同於爪哇婆羅浮屠為完整結構的單一建築,而是分散於蒲甘平原建築群的統稱。因此,其建築物為數眾多,興建時代長達兩個世紀,顯現出悠久歷史的特色。11-13世紀蒲甘究竟建成多少座塔寺,無法確定。但今日約有5,000座左右大小塔寺、修院等建築物遺蹟可以辨識,除較為殘破者之外,目前有2,217座可清楚看到。1955年緬甸政府所編印的資料中,列出最具規模的重要塔寺修院共計46座(陳炯彰)。

蒲甘建築型態可分為如下數種:最重要的稱作「塔」,印度原稱(Stupa),結構紮實,造型簡單,用紅磚疊築而成,頂呈圓形。內部設計是用來紀念得道高僧,以示恭敬之意。除「塔」之外還有Pagoda,可譯作「寶塔」(在緬甸語稱Zedi,或英語也可稱為Paya)是主要的佛教古蹟之一。Pagoda寶塔內以貯存聖者遺骨及遺物。透過對塔的禮拜可油然而生對聖者的尊崇景仰與效法之心。從上述可知塔寺在印度常二者為一,中國亦合譯為「塔寺」。塔體積有大有小,通常大塔內部或附近廣設寺院以供禮拜,而大寺院則多呈塔型(金字型),頂部常為尖頂。但塔寺之尊貴性及社會教化功能並無太大差異,故常以「塔寺」合稱。蒲甘地區的塔或塔寺造型大多源於印度或錫蘭,但亦參雜緬甸的獨創風格。

除Stupa與Pagoda外,還可分為寺院(Temple,或稱pahto)、僧院(Monastery,修道場)。來到蒲甘,發現佛寺前的英文告示牌較會用Temple,在仰光與曼德勒佛寺較常用Pagoda,不過,在緬甸Pagoda寶塔通常還會環繞Temple,但在蒲甘的佛寺除瑞西貢佛塔(Shwezigone Pagoda)等稱作Pagoda外,另兩座大型佛寺Ananda與Dhammayangyi用Temple,而不是Pagoda,這是因蒲甘是800年以上佛寺,除Shwezigone Pagoda外,大多佛寺還是單體建築,佛寺邊並沒有寶塔以供禮拜,其原本建築就是用作佛寺,故還是稱為Temple,是後來才慢慢在寶塔四周建立起寺院,而後仍稱為Pagoda,故稱為「塔寺」最為恰當。不過,本系列文章性質為遊記,不是學術研究論文。故緬甸行常以佛寺(寺院)來稱呼所見到的佛教建築,可代表「有塔有寺」、「有寺無塔」或「無寺或無塔」皆可,當然,若無寺,或許稱之為寶塔較恰當些。此外,有些Monastery甚至佛學院也有Temple,或建成像Padoda,故本遊記也會稱其為佛寺,反正是遊記,也就不用太考究了。

從飯店坐嘟嘟車司機後,要往那個佛寺參觀,就只有信任司機了,因佛寺有大有小,大佛寺會知道其寺名,但路邊散落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佛教建築遺跡,整理照片後,發現一路經過Gubyaukgyi、Htilominlo再到最大的Ananda佛寺,從地圖可知從瑞西貢佛塔Shwezigone Pagoda到Ananda佛寺之間,除Htilominlo外,大多只是較小遺跡,感謝司機也會停下來讓我參觀,但實在是不知道這些佛寺的名稱,不過經過努力比對地圖,也大致判斷出這些佛寺名稱,雖然這些遺跡不像大型佛寺那麼吸引目光,但有些紀念遺跡也被收錄在蒲甘世界遺產的名錄中。

ADDY3663

由機車改造的嘟嘟車,乘坐起來也算舒服,司機也很樸實

ADDY3664

磚造佛寺遺跡,有典型的緬甸門窗裝飾,屋頂有塔,灰泥皆已剝落

ADDY3665

從另一角度看此佛寺,頂部上的突出造型相當特別

ADDY3666

一座有尖塔的寶塔,基座呈方形,屋頂呈曲線形

ADDY3667

另二座樣式不同的塔與寶塔,後來在蒲甘常見這類形式的塔

ADDY3668

路邊出現白色寶塔,不知是那個時代寶塔,因古代塔灰泥大多已剝落

ADDY3669

另一座寶塔,也有上升梯台,頂部尖塔比例大

ADDY3670

一座外觀與Shwegugyi佛寺相似的佛寺

ADDY3671

入口大門正上方的門楣造型,上方有許多佛像

ADDY3672

寺內佛像,身型較粗壯,有點皺眉頭的面容,與兩岸佛像造型有顯著不同

ADDY3673

外觀保存相當良好的一座方形塔與另一座圓型塔

ADDY3674

一座稱為THA KYA PONE的方形雙尖頂佛寺,但找不到此佛寺的介紹

看完前述幾座佛寺或佛塔遺跡後,來到一座較大型的佛寺遺跡佛寺,外部有四方圍牆,雖已殘破,但可此佛寺的地位不低,且內部有幾座佛像及保存較為完整的壁畫,經過比對位置及圖片,可知此佛寺Gubyaukgyi佛寺。由Yazakumar王子於公元1113年在其父親Kyansittha國王去世後不久建造。這座寺廟之所以出名,有兩個原因。首先,它的內牆上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壁畫,這是在蒲甘發現的最古老的原畫。且所有的壁畫都附有以舊孟語書寫的墨水標題,提供了該語言在緬甸使用的最早例子之一。

其次,寺廟位於Myazedi寶塔的西邊,發現有兩根石柱,上面刻有四種古老的東南亞語言:巴利語、古孟語、古緬甸語和Pyu。Myazedi寶塔所展示的柱子上的銘文被稱為緬甸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藉此石碑破解埃及文),因為它在歷史和語言上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破解Pyu語言的關鍵。寺廟的風格包括孟族和印度元素。在後者的情況下,寺廟的塔樓採用印度Shikhara風格建造。寺廟基座呈方形,屋頂呈曲線形。寺廟內部包含一個連接到小神殿房間的大型外圍前庭、有通往前庭的寺廟入口和通往內殿的內部走廊。神殿和寺廟的入口都在建築物的東側(英文維基)。在曼德勒所見的佛寺入可也多在東側,此佛寺是在蒲甘所見第一座尚未大力整修的佛寺,保持原始風貌,也見到蒲甘佛寺的特殊建築結構有方形基底與曲線(或稱折半的玉米棒)尖頂型,及內部的特殊結構,是蒲甘所見第二座完整佛寺及緬甸行的第21座佛寺。

ADDY3675

Gubyaukgyi 佛寺外觀,有寺廟基座呈方形,屋頂呈曲線形

ADDY3676

此佛陀像與緬甸佛寺不同,兩腳交叉,左手掌中竟有一頭像

ADDY3677

Gubyaukgyi 佛寺的另一座佛寺,尖頂已被2016地震震掉,但未修復

ADDY3678

佛像及有繪畫的寶座,臉孔與其它佛像不同

ADDY3679

天花板上的壁畫保持還算完整,有九百年歷史

ADDY3680

此佛寺的另一側入口,面向東邊

ADDY3681

仰望此佛塔,可見其建築夠件相當具層次感

ADDY3682

立柱裝飾相當精緻,在灰泥下可見磁磚

ADDY3683

壁龕裝飾,此樣式在緬甸常見,在蒲甘時期就已出現

ADDY3684

Gubyaukgyi 佛寺的殘敗圍牆

ADDY3685

四個圍牆入口的大門保持相當完整,可見入口內部達三公尺以上

ADDY3686

有外牆圍著的佛寺,可見搖搖欲墜的彎形鐘塔,及不遠處的另一佛寺

ADDY3687

從Gubyaukgyi 佛寺看不遠處的Htilominlo佛寺,其塔頂因地震被毀

ADDY3688

離開Gubyaukgyi後,又見田裡有許多遺跡

ADDY3689

在乾燥的土地上,長出多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