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魏孫鴻
據說,行政院要搞五倍券紓困,拜託,別再這樣蠢了!
我們實在不明白,「倍」在哪裡?之前什勞子三倍券,蔡政權連同側翼跟網軍唬哢、瞎掰了半天,也無法改變每一個國人是拿一千塊去換三千塊,實得新臺幣兩千元的數學事實。什麼倍不倍的,騙鬼!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就是1,000X2,300萬=2百30億,這些錢,幹嘛去了?行政院有過清楚的交代嗎?若說支付發券成本,花個10億很寬裕了吧,剩下的呢?而如果說發券就要花這麼高昂的成本,換成發現金,其成本定然會少掉許多,不是嗎?
防疫,都可以不斷滾動式調整,紓困何以就堅持要先騙大家一千,再拿券呢?媒體報導,「內行人」分析:原因在於現金並沒有時效限制,短時間內對經濟沒有幫助,店家恐怕會先餓死。噗!這是內行在哪裡?誰能告訴我!
現金沒有時效性,所以大家拿到現金紓困補貼後,就都興高采烈地存了起來,等著銀行給利息嗎?此時此刻,臺灣會有這種事情的話,那「紓困」這兩個字真是可以倒過來寫了!行政院今年所有針對疫情給到個人的紓困作為,試問哪一項不是現金補貼?哪一項給的比傳言中這等值臺幣五千的券子價格要低?難不成,領到的人都放在銀行,當爛頭寸?「內行人」的邏輯要能通,那行政院之前的紓困不就都白搭了,國債不就白舉了!
圖片取自:(wikipedia)
我們知道很多身邊的人,因為疫情,生活陷入了掙扎之境。收入短少、丟失工作,得靠跑外送或想盡辦法兼好幾份工作來才能過日子。拿到補助金,不是解決先生活問題,就是繳孩子的費用。這樣的處境,反應出絕大多數的國人拿到紓困補助,都會支應生活所需,因此根本不會有什麼「短時間不花用所以餓死店家而無法振興經濟」的狀況發生!
無論是邏輯、抑或實踐上,我們都可以驗證,發現金絕無問題;成本低、效率高,且更貼合人們當下需求。
當年金融海嘯,馬政府的消費券,實領三千六,以券行之,當有其時空背景。若以現今狀況與彼時相較,當年以券促消確有道理。說白了,走過這兩波的我們都明白,金融海嘯造成市面緊張的心理作用遠大於物理現實的影響;當年的消費券,其實就是為了引玉而拋出的磚。心裡擔憂而暫緩消費的人口,遠大於口袋真沒錢的人數,店家也不似現在連消費者上門都成了非常實際的問題,於是政府以非現金的現金券促進消費,便佔著了理。但如今是這樣嗎?人民失業率大增、店家倒店數狂飆,內需產業整體急凍,當下拿到補貼,對多數國民而言就是得支應生活開支了,「生吃嚨無夠,擱想未晒乾 」?
行政院若堅持前朝發券之法,卻不論現實之況,難不成關鍵不在於舉債、不在於發行成本,而在於其獨創之「先收錢再發券」?馬政府發券,實打實給三千六;蔡政權發券,老百姓得付一千現金。前者給好給滿,後者跟你談虛無飄渺的「倍數」。呂前副總統問放著可以立刻到手的疫苗不買,有沒有貓膩;我們該不該也想想,蔡政權若還是堅持「先收錢再給券」,是不是也有大貓膩?況且,你我都已經被搞過一次了,還要讓這個政權再捅我們一次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