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作者:鋅鋰師拔麻的「小小額葉養成手札」

「小時候,不論我考試考得再好,父母都從來不曾讚美過我一句。印象中,似乎也從沒有笑著抱抱我過。我好不想成為跟他們一樣的人,但我發現,長大後我竟然愈來愈像他們…」

info_img

圖 / Pixabay

「我記得自己曾經很快樂,自從媽媽去世之後那份快樂好像減少了,我慢慢變成一個安靜的孩子,可能就是因為我太安靜了,才會被人欺負。高中時候,他們會作弄我、嘲笑我,說我是書呆子、妓女、蕩婦,故意讓我在全班面前出糗。從那時開始,我會聽到詛咒我的聲音,這麼多年來從沒停過…」

「因為我生得不聰明不漂亮,爸爸從小就不斷的打我,曾經把我打到暈厥,有時媽媽過來勸阻也會遭殃,連她一起被打。我的童年就在被打、尖叫、哭號中度過,十幾歲就被趕出家門過著自生自滅的日子了,心理師,你說,我現在每天都有幻覺,是不是因為被爸爸打到腦傷?」

「如果不是因為被他強暴,我也不會嫁給這個人,然後婚後才發現他根本已經有家庭,多年來忍受元配的冷嘲熱諷、丈夫的暴力相待、子女的不諒解…最難熬的那段日子,我精神狀況極差,有時連自己是誰、身在何處都不知道…」

這些故事不是戲劇電影裡的腳本,而是發生在社會各角落血淋淋的真實人生。在心理治療室裡,許多故事都沉重的讓人得摒住呼吸、刻意沉住自己的心,才能夠平靜地聆聽完。

「精神疾病」對許多人而言猶如高牆外的世界,透過新聞媒體才得以稍稍窺探一二,但有限的資訊也彷彿讓視角蒙上一層有色的紗…

「這些人都是社會的隱憂、負擔!」、「對啦!殺人犯法就可以裝病啦!大家都有精神疾病啦!」、「精神疾病是很危險的!」

在醫院、社區與精神復康者工作的這些年來,其實,我們之間沒有什麼不同,在定期覆診、接受治療,沒有濫藥酒癮的前提下,精神疾病並沒有較高的暴力風險。相反地,更常見到的是他們長年遭受家庭、親友或社會的不平等對待甚至欺凌…

這幾年,聽到有人用「正不正常」的字眼描述精神復康者,常會覺得格外刺耳。「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療童年」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或許不是正常與否,而是前者與後者、幸不幸運的差別…

可能是生長在暴力或忽視的原生家庭;不堪回首的創傷經驗;可能是一生從未好好被珍愛善待過;又或許是讓人痛苦萬分的霸凌回憶;抑或中年逝親喪偶失業的多重打擊…在人生際遇與生物、心理、社會的交織作用下,一顆顆渾屯失序的腦、滿是傷痕的靈魂油然而生…

望著眼前的他們,勇敢地整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負傷前行亟欲擺脫困境、與疾病共存努力過日子;回頭檢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好好長大是需要很多很多的幸運!

幸運如你我,或許無法全然理解精神復康者的世界全貌。但也許我們可以試著不再輕易論斷評價,不再只是看眼前的「現象」,而是帶著一顆願意尊重、同理的心,去了解每個現象背後的「故事脈絡」。

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聆聽與善意。

延伸閱讀:

研究:歐美父母承受壓力居全球之冠,主因和他人管太多有關

「原來我的命這麼賤,只值50塊!」被綁架、差點被殺…走過地球大半圈,謝哲青歷經生死關頭後的體悟:人生,只要能吃能睡就夠了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或許不是「正不正常」而是「幸不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