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者:  論壇報副刊

4324_1989俄亥俄

◎顧力仁

1989年,我所服務的圖書館派我到美國見習三個月,我由臺灣經美國西岸飛到芝加哥,再向東飛到了中部的俄亥俄州。時已入秋,遠山的樹木或綠、或黃、或紅,紛然並陳,好不奪目。

獨獨鍾情俄亥俄

原來預訂在俄亥俄大學圖書館見習六週,再往其他地方考察,但是之後的發展,讓我決定留在這裡,直到三個月期滿前,才由這裡直接回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寧可放棄到其他地方去領略美國風情,而獨獨鍾情於此處?

由於因公從臺北出發延後,過了開學時間,以致訂不到宿舍。我在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下飛機,正逢週末,借住一位世伯家,晚上隨他們參加當地的華人教會團契,認識了Leo;她由香港來,是俄亥俄大學的圖書館員,熱心介紹我和一位美籍弟兄Gary同住。Gary單身,在大學旁租住了一棟房子,分租我一間雅房,解決我住的大問題。

之後的每個星期天早上,Gary都會載我去當地教會,散會後隨著他去超市,採購下一週的民生用品。我偶爾會下廚請Gary品嚐中國菜,讓他讚不絕口。他借我一本英文聖經,讓我在主日學和查經班使用。臨走前,他將這本聖經送給我,並在扉頁用英文題寫了贈言,如今仍在我的案頭。

難忘當地教會熱情接待

俄亥俄大學位在Athens(雅典城) ,是個典型的大學城。Leo介紹我參加當地教會以及大學中文查經班。週日崇拜前有英文查經,剛開始我不熟悉英文聖經經卷的名稱,不知所措;六個星期後,我聽懂了八成。

每週五晚上的中文查經班在主席夫婦蔡興國、朱薇薇家中,是一間已婚研究生宿舍,一廳一臥,不過十數坪,不大的客廳擠滿了來自臺灣、香港和大陸的華籍留學生。一起唱詩歌敬拜後,弟兄在客廳,姊妹到臥室,從六點半直到十一點,甚至更晚,大家才意猶未盡地散去。回家的路上總能看到當地大學生成群結隊在酒吧前或停車場旁,大口灌酒,大肆喧嘩。

離開俄亥俄大學前,教會的外籍宣教士夫婦請我到家裡午餐,查經班的主席也到我的住處送別,我和他暢談,並分享過往的人生經歷,說到激動之處,淚流不止,但是我一點兒都不覺得有任何的委屈或者難為情。那一天,我第一次經歷到聖靈的同在。

1989年,大陸剛開放學生赴美留學。每天中午在圖書館的員工交誼廳,有一位來自大陸的同行及另一位大陸訪問學人和我一塊兒吃各自的午餐。他們對臺灣充滿了好奇,認為臺灣雖然盛產香蕉,老百姓卻吃不到,都外銷美日。從我的口中,才知道臺灣不僅豐衣足食,而且言論開放,行動自由。

往事歷歷在目 漾起漣漪

一個海峽的距離,居然有這麼大的不同,對他們不無衝擊。之後到了中秋節,我受邀前往大陸留學生和訪問學人一起合租的公共宿舍,他們擺了一桌子菜餚,不僅為了過節,也為了款待我,想要更多解開他們心中對臺灣的謎團。那天晚上直到子夜,才賓主盡歡的不捨散席,而我也聽到這些知識分子對「天安門事件」的種種看法。

離開俄亥俄大學的前兩天,兩位大陸朋友鄭重其事的送我一套印著學校徽誌的棉質運動服,盛情難卻,勉為其難的收下。路過學校賣店,架上運動服的標價令我一驚,若換成臺幣,著實不少,而對當時的他們,更是一個可觀的金額。

從臺灣到俄亥俄大學超過一萬公里,轉乘飛機再接駁汽車,需要一天不止;1989年,距今也已經過去了三十年不止,不論是空間或是時間,都算遙遠,然而在那兒發生的事和接觸的人鮮明依舊,它不時輕敲我的心扉,好似一顆石子落在湖水中,一圈又一圈的向外漾起漣漪,久久不息。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1989年俄亥俄,我心不再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