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偉士(建築師) 圖/李冠鋒(醫師)

比利時當代藝術館Z33位在林堡省首府哈瑟爾特,多年來著力於藝術、建築、音樂創作,也提供空間給藝術家作為實驗性的工作空間。2011年曾邀集藝術家主辦pit展覽專案,在藝術館南邊半小時車程的農業區,創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藝術品,探討人們在公共空間的體悟。透過建築、藝術、環境看到與感受到的情境,也許是可見的,也許是隱藏的。由於公共藝術肩負了一個民族的藝術創作與涵養,而且能提供親切友善的教育目的,往往是我們了解一個國家民族很重要的觀點。

這系列的作品當中,要算是「透明教堂」特別出名,但透明教堂的緣起其實很沉重。這地區原有24間教會,已經有一半關門,到底現在的教會在一個城市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從很多歐洲的小城中,我們發現過去城市的發展以教堂為中心,建築物高度也以教堂最為高聳,先進的營建技術也會優先用在建造教堂;一般民居的磚石造老房子多為兩層樓,即使加上了斜屋頂內的閣樓,也比不上高高聳立的鐘塔。然而教堂應該不只是間高房子,不只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如果是,為什麼現在會有一半教堂關門?

藝術家覺得要探討教堂是不是生活的核心、城市地景最重要的地標?信仰是融化在環境之中了嗎?

打破教堂定義 帶來信仰反思
為了投射小城教堂的原始形象,設計團隊Gijs Van Vaerenbergh靠著兩位30歲的年輕建築師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合力創作以「字裡行間」(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為題的創作,贏得這項公共藝術的競圖,分析著人與公共環境的關係。

我們禮拜天走進教堂,四周的牆壁圍出一個實體的崇拜空間,也許有幾扇窗戶透著光線,這是我們熟悉的社區中心型態的教堂。但Gijs Van Vaerenbergh設計的教堂卻要我們在接近教堂的過程,越過不同高低起伏的山嶺,從不同高度看著教堂,四周的環境與教堂構成一幅美景,讓人從無數的視野角度,看見千萬種樣貌。

於是他們選擇了一片起伏的草地,似乎是一個荒蕪的坡地,建造這座公共藝術品。繞著一間雕塑藝術品,這種不真實感就是要打破一般具體有形的教堂定義,讓人們能夠反思教堂的功能,以及信仰如何在不同的視角觀點影響我們的生活。

似有若無 消失在風中
為了縮小教堂在自然環境中占用的體積,將老教堂形體建立數位模型,運用3D軟體Rhino與Grasshopper長出數位形體,再以鋼板為主要材料的原則下,順著人們眼睛的水平視野,以十分之一的比重,將教堂作水平線條的切割,鋼板厚度佔了10%,讓剩下的90%是空氣。10公尺高的教堂藝術品以10公分為一個單位,於是100層鋼板編織交疊出這棟房子,鋼板寬度在15公分至30公分之間作變化,呈現教堂牆面上該有的表情,因此我們還是能清楚分辨出教堂牆上的拱形門窗等。

這種讓材料用得最少的企圖,必須採用耐候鋼(Cor-Ten steel)來完成,耐候鋼是一種碳合金鋼,當成品曝露在空氣中,表面會形成一層鏽膜,防止繼續再往裡面氧化生鏽。當鋼板設計圖在電腦裡完成時,拆解成每個小單元,交給Cravero金屬加工廠,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雷射切割出2000片零件,總計有30噸鋼材。標示好每個零件及小鋼柱的編號,再花三個禮拜將一片片小零件焊接,分為六大單元以方便搬運到現場,最後只花一天的時間在現場組立完成。

當大夥汗流浹背施工完成的時候,每個人都發出讚嘆,因為這座教堂似乎完成,卻也消失了,甚至有人從遠處觀看,好像是一群蜜蜂在風中飛舞。

慢慢走 才能融入環境
古老雄偉的大教堂在信仰功能凋零之後,由於深具歷史意義轉而成為觀光景點,近年以景點塑造為出發點的新教堂也不少,整合婚宴與度假村的功能,成為包套婚禮最「潮」的場所。也許只有在人生重大轉折,要為未來著想的時候才會停下來,找一個可以信賴的地方,至少教堂還是一般人心中穩固的倚靠。

傳統老教堂高聳的柱牆,細窄的彩繪玻璃,射出絢爛的光芒,充滿肅穆氣氛。

但透明教堂「字裡行間」完全相反,沒有實牆、沒有彩繪玻璃,沒有人造光源,裡外一覽無遺,跟著戶外一起日出日落,一起刮風下雪。

Pit專案以藝術與公共環境的融合為題,展出到2016年六月,雖然有參觀專屬的腳踏車道,展覽單位還是規劃了徒步路線,讓我們用腳一步一步的接近,除了看看教堂是如何融入環境,也想想怎麼不讓教堂變成裝飾品。

DATA
比利時透明教堂「字裡行間」
設計師 Gijs Van Vaerenbergh
展出時間 05.06.2011 到 05.06.2016
地址 Borgloon, Limburg, Belgium
官網 http://www.z33.be/en/pit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90%空氣的透明教堂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