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作者:林怡廷Amber  圖片來源:王建棟

「地方創生不用學日本,這就是部落的生活方式,」一個不會說族語的賽德克青年,返鄉從蓋家屋做起,花14年摸索部落創生的可能性。

走進南投縣仁愛鄉南豐社區的東岸部落,位於夢谷瀑布附近的部落廚房,落地窗外不時有各色蝴蝶翩然穿梭。34歲的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王嘉勳和伙伴們正與廠商開會,準備為部落建立雲端導覽平台。

他們希望藉由科技讓更多人知道,這個不到1000人的賽德克族世居地,是個擁有200多種、佔台灣蝴蝶品種一半以上的天然蝶道。

2014年成立的東岸部落產業促進發展協會,涵蓋文創、生態及文化旅遊、農產、美食等面向,目前預計成立品牌「8LIFE巴萊夫」的部落企業,已集合20戶小農,依通路需求分配耕種具原鄉特色的作物。

這個部落實驗,三年來開了132次會,吸引3700人次參與,連結17家在地團隊。

去年產值已達726萬,是兩年前259萬的近3倍,為部落帶來20個工作機會。

CCA03

毛利人帶來的認同衝擊──「我的原住民名字是什麼?」

這個實驗,是王嘉勳2004年孤身回鄉,14年來,歷經尋找自己、被排擠、衝突、和解、改變的修行路。

父母在夢谷瀑布旁經營餐廳,高中就去外地求學的王嘉勳,是個連族語都不會說的賽德克青年。直到大二跟系上同學到紐西蘭做國際交流,毛利人讓他感到身分認同的衝擊,「我當晚打越洋電話回家問母親,自己的原住民名字是什麼?」

王嘉勳大學念醫管,研究所念經營管理,畢業後本有機會到中國工作,當月入5萬人民幣的「台幹」,卻在大二時決心回到部落,做田野工作,他決定要重建傳統家屋。

蓋家屋,意外凝聚部落共識

56歲的吳克信Umin回憶,當年族人包括自己,都對這個外面長大、不會講族語又很衝的小孩充滿猜疑和批評。第一棟家屋的建造過程充滿衝突,卻也起了化學變化。

原本不肯傳授技藝的老人邊罵邊動手,家屋蓋成了,最後王嘉勳被族人接受,還訓練出一批專業工班,甚至能接外縣市的委託案。

蓋家屋雖然波折,卻意外成了凝聚部落共識的催化劑。他們總共蓋了四棟家屋,一直蓋到第三棟,2012年部落年輕人開始回家。

青年鮭魚返鄉、尋找定位

「小時候想留在部落,因為經濟緣故必須出去,就算想回家,老人家也會趕我們出去,」和王嘉勳同年、曾演出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李世嘉說出部落青年的無奈。他18歲去台北工廠工作,25歲回部落當登山嚮導,後來被王嘉勳說服加入社區營造的行列。

8年的社造耕耘,部落有些變化。包含王嘉勳的弟弟,幾個部落青年開始到位。

學管理的王嘉勳很早就看出,一個成熟的社區,必須要有盈利模式讓年輕人留得下來。於是他將幾位大學同學一起拉進來,和20個左右的部落青年組成團隊。

他們在部落會議討論部落定位,發現原鄉都在強調「文化」。但東岸部落曾是60年代台灣蝴蝶加工最大的捕蝶地之一,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讓大家決定定位在「生態部落」。他們開班做蝴蝶導覽員訓練,再引進自然農法,做「部落處處有教室」的食農教育,建立多元生態系。

王嘉勳花3年時間,說服部落其他人釋出私有地,共同整理出公共的復育棲地及孩子的通學步道。在對萬山和大同山腳下,原本土石流造成的一片石礫地,在部落共同整理之下成了「諾亞方舟育種計劃」的棲地。

除復育蝴蝶等物種的多元生態池,還有八分的公田共耕,讓族人學習自然農法。

目前公田種了各式作物,供餐廳及部落料理行程使用,也能作為學校及公家單位食農教育的場地。一棟古法蓋成的教學屋在大自然辦活動,整理好的通學步道讓孩子上學的路更舒適,部落的公共場域漸漸實現,愈來愈接近王嘉勳心中部落的樣子。…(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56期)

【延伸閱讀】

10個你會變富有的跡象

經濟成長,薪水為什麼不漲 中研院突破盲點解密

iPhone 命名讓粉絲都困惑,到底「R」是什麼

耶魯教授:最能讓心情好的5種運動

哪種睡姿才能讓大腦真正休息?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