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魯思翁醫師(左圖)魯思翁醫師分享憂鬱症治療(右圖)(圖/李容珍攝影)

台北平安身心診所魯思翁醫師,於五月23日在內湖信友堂舉辦的講座中表示,憂鬱症就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影響情緒、行為、想法,還會影響飲食、睡眠和其他生理現象。大多數的憂鬱症患者尚未接受適當治療,甚至不曉得或不認為自己有情緒障礙的情況。他提到,「藥物治療是根基;但不是全部。憂鬱症治療目標是完全緩解!」

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有超過90%自殺死亡者患有精神疾病,其中60%患有憂鬱症及躁鬱症。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女性為10-25%,男性為5-12%,女性比男性高出一倍。魯醫師說,在他那個年代,十萬人考聯考,有九萬人沒有考上;卻很少聽到有人罹患憂鬱症。但是,現在有人考18分,就會感到壓力非常大;即便沒有特定原因,也可能罹患憂鬱症。很多人問憂鬱情緒和憂鬱症如何區分?如果一個人有短暫憂鬱情緒,是很正常的,若憂鬱症狀超過兩個星期以上,而且達到憂鬱檢測評估的標準,就有可能是憂鬱症。很多人血壓高會去看門診;但有些憂鬱症患者不認為自己有病或諱疾忌醫,這是必須留意的部分。

對憂鬱症診斷的九個問題:是否「常覺得情緒低落和沮喪?」「平時的興趣和嗜好變得不再有吸引力?」「胃口改變,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常常失眠或睡眠過多?」「常對人感到煩惱易怒或漠不關心?」「常覺疲倦、嗜睡、做事失去幹勁?」「對自己的小失誤或缺點感到失敗和罪惡感?」「常猶豫不決,難清楚思考或集中注意力?」「常想到死亡或有自殺念頭?」他指出,我們可以從這幾個問題檢視自己或是當別人在訴苦時,也可以從這些問題來評估。如果這九個有五個以上的症狀,連續超過兩周以上就是比較嚴重的憂鬱症;如果只是兩、三個症狀,可能只是鬱鬱寡歡,是比較輕的憂鬱。

先自我檢視是否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的治療,消極面是讓症狀消失,積極面是讓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他指出,從生理、心理和社會之互動模式來看,經研究發現,一個人心情不好,與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有關。當憂鬱症狀明顯時,藥物治療是必須,也是根基。如果不吃藥,用別的方式常常事倍功半;因為吃藥是先恢復患者神經傳導素的功能,再接受身心靈的關顧,若憂鬱症症狀獲得控制,患者就比較清楚要談哪些事。

藥物加心理治療和環境調適
「憂鬱症治療的目標是症狀完全緩解,非『比較好』而已就停止治療。」他提到,如果得過一次憂鬱症,再患率是50%;如果得過兩次,再得的機會是70%;如果得過三次,再得機會是90%。藥物治療乃是提供較好的心智環境,讓憂鬱症治療可以得著更好的療效。少部分的人使用抗憂鬱症治療,就可達到治癒的效果;但是,大多數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必須加上心理治療和環境調適,才能達到痊癒的狀況。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魯思翁:憂鬱症治療 藥物心理環境三管齊下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