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232期 作者/宛家禾 圖片/黃菁慧
俐落銀髮、紅上衣,從容踏進咖啡廳,陶曉清迎面走來。沒有單一頭銜可以稱呼她:廣播金鐘獎「特別貢獻獎」得主、詩人余光中眼裡的民歌之母、「牽手之聲」網路電台台長,近年又多一個—心理諮商師。
46歲那年,陶曉清首次負笈加拿大海文學院(Haven Institute)攻讀諮商與心靈成長課程,之後陸續進修,64歲正式取得畢業證書,成為合格心理諮商師。
修習心理課程之後,一股對己慈悲的能力緩緩流入陶曉清的生命,儘管知名音樂人黃韻玲仍形容她「充滿挑戰、冒險、不妥協」,中廣老同事楊嘉也說她「充滿戰鬥力」,但在此同時,她漸漸學會休息、求援,甚至容許一丁點的不完美。72歲了,現在的她活得比過去任何時刻自在。陶曉清接受《康健雜誌》專訪,談家庭、心靈成長課程對她潛移默化的轉變,與罹癌後的領悟。
Q:談談罹患癌症的心境?
我媽媽、妹妹都罹癌,父親也是癌症過世,當摸到硬塊,就知道輪到我了,所以省掉「為什麼是我!」那種心境。當然,那幾年確實把自己搞得太忙,沒有好好照顧身體,提供癌細胞可以活躍的機會。我曾想,可能家裡水質不夠好、或自己飲食不當心,什麼都可能,但癌症的發生不是單一原因,後來就不再鑽牛角尖,既然發生,面對就好。
我們得癌症的人,或者胃潰瘍、慢性疼痛、過敏症的人也是,身體會用疾病強迫自己要休息。這件事情我直到去加拿大上憂鬱症治療課程時,才明白。
老師問:得憂鬱症有什麼好處?一開始沒人能想到,討論後慢慢有人說,「我好像可以不必管別人的事了」、「我可以不負罪惡感地休息」、「我終於知道誰真正愛我」。得癌症不也是這樣嗎?
Q:不負罪惡感的休息,對中年人似乎有點難?
我建議,第一,釐清自己罪惡感的來源。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許多信念,比方要有責任感。以憂鬱症患者來說,通常非常敏感、有責任感與完美主義傾向,罪惡感正來自於此。
舉例來說,有些主婦認為,好太太「應該」要為家庭省錢。當你想去按摩放鬆,又想到需要花錢,帶著罪惡感去按摩,能放鬆嗎?帶著罪惡感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折磨。所以要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此刻是錢、還是按摩比較重要?如果答案是錢,就犧牲按摩;如果是按摩,開心付錢,才能享受。
第二,適時求援。我過去認為只要是該做的事情,就全部要做到、親力親為,把自己累翻也不求援。我先生說你命真好,沾枕就眠,事實上我是累得不得了。後來漸漸明白,我是可以求援的。
Q:投入心靈成長領域,對你最大的幫助為何?
一則,我發現以前想維持完美的形象實在可笑,我們只有盡可能做到最好。當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完美,大大鬆一口氣,開始接納自己有時可以懶惰、調皮、撒賴。當然,我還是很嚴謹,但已經能夠學著放自己一馬,這同時也放了身邊的人,是很重要的收穫。
再則,我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的人。我是長女,被爸媽期待要照顧弟妹,犧牲奉獻、迴避衝突。我非常會察言觀色,這沒有不好,但有時候很累。
投入心靈成長後,我明白要量力而為,以前當別人對我有所要求,我不假思索就說:「好啊!」,或者,因為一件事情很有意義,所以我「應該」去做它。
我在心理課程中學到立界線,學會更仔細地評估時間、能力、本身對這件事情的喜歡程度,排列優先順序,不再所有事情一視同仁。【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32期,網站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1183】
延伸閱讀: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