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慶瑋 

台灣光復後新生兒總數,查詢內政部戶政司網站得知,1963年次最高約427,212人,2022年次最低約138,986人,最低不到最高的三分之一,令人震驚!台灣的未來,在人口驟降的情況下,勢必產生「人少」與「老化」的嚴峻考驗,而自1994年教改開始的「廣設高中大學」方案,此刻盡是苦果。偏鄉因少子化而廢校,土地校舍應有效利用,而新都市的設校需求甚殷,都市計畫該如何超前部署?

都市計畫法第42條,「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情況,分別設置左列公共設施用地包含: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場所、河道及港埠;學校、社教機構、社會福利設施、體育場所、市場、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上下水道、郵政、電信、變電所及其他公用事業用地。」且規定公共設施用地應儘先利用適當之公有土地,但哪有這麼多的公有土地啊!

由於經濟快速的發展,帶動新興都市的崛起,在極短的時間內,新市鎮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地湧現,最有名的如竹北的關興里,科技新貴大量遷入,在短短的數年時間,該里成為全國繳稅最高的里,連連帶動房價,令人咋舌!該學區的三民、關埔國小成為總量管制學校,即便關興每班人數提高上限至35人(8班原29人),仍無法容納學區的新生數,部分學生被迫轉介至較遠的學校,家長很是困擾。

ADDY7938
圖片取自:(示意圖wikipedia)

俗話說:「計畫趕不上變化。」新設校的需求始終跟不上快速的都市發展,GDP越高的國家,人口越往都市集中,澳洲雪梨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為人口越密集處具有便利的生活機能,公共設施包括學校用地的需求更為殷切。但從近二十年來,不斷冒出的「科學園區」、「重劃區」、「都更區」,在都市計畫裡難找到相應的學校用地安排,造成就學需求的失衡,或轉介或跨區就讀,徒增往返勞苦。

都市計畫中的學校用地分為:文小、文中、文高用地,八零年代以前經濟發展較慢,都市計畫匡列學校用地少有阻力,當時土地不怎麼值錢,甚有熱心教育地主捐地作為學校用地,令人感動。回歸現實,經濟帶來的土地增值一日千里,在土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要徵得土地做為學校用地簡直是天方夜譚,新興都市土地的實價往往是公告地價的好幾倍,地方政府價購土地怎吃得消。

都市計畫法第48條,「公共設施保留地供公用事業設施之用者,由各該事業機構依法予以徵收或購買取得之。」政府常以公告地價加四成的方式徵收土地,但因實價都比公告地價高好幾倍,地主大都會抗拒,政府不敢強徵。近年採「容積移轉」方式:建商實價購買,土地贈予政府,容積率轉移給建商,如此,政府、地主、建商三贏,然經媒合取得之徵地分散無法集中,新設校時間遙遙無期。

新設校用地難取得,而偏鄉卻又面臨廢校,兩者都因都市發展而嚴重失衡。「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期待政府展現魄力,都市計畫需有更前瞻的教育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