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小平(作家) 圖片提供/天馬行空

台灣在1993年即已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當年輕的兒女無法負擔照顧父母的責任,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就會逐漸變成神話。同時,老人壽命延長,以前看不到的問題,現在愈來愈嚴重,養老、善終,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包括:老年生活的安排,疾病纏身無法料理自我之後要何去何從?尤其又是單身老人的話,這樣的問題更是棘手。

不願意面對的老化
電影《最後一堂課》的主角——92歲的瑪德蓮獨居多年後,擔心自己老化、行動不便時造成她和家人彼此的困難與負擔,決定在這些徵兆發生時,自己選擇死去的方法及時間,也就是她要自行結束生命。

如此敏感且讓人心驚膽跳的電影,是真實故事,根據法國暢銷書《那就10月17吧!》改編,女主角不僅是法國前總理李歐奈爾.喬斯潘的母親,也是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的成員,她藉著自己泰然的面對死亡,提醒眾人應該尊重死亡尊嚴。
當然,瑪德蓮的舉措在家裡引起軒然大波,她的女兒將這段陪伴母親的經歷寫成書,更是轟動整個法國社會。

飾演瑪德蓮和女兒黛安的演員演技真情流露,幾場過手戲更是令人感傷,直接讓我們面對死亡議題,相當震撼!的確,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但是,我們自己或父母,誰能夠以這種方式告別世界?誰又能接受並面對家人選擇這種方式離開?全場唏噓,觀影的人各自有自己的聯想吧!

預告死亡的日子
年輕時的瑪德蓮是一名社運份子,也是女權運動的支持者,長久為相關社會議題四處奔波,能幹、多才的她主觀勇敢,說到做到。她在92歲生日這天發表生日感言,覺得自己這輩子很幸福,但是她已經活了很久,覺得好累,生活中的困難愈來愈多,所以,她決定選擇10月17日離開世界。

當場氣氛凝重,時間只剩兩個月,如此緊迫,兒孫嚇傻了,等於在他們彼此心裡丟下定時炸彈,他們完全慌了!尤其是她親生的兒女,更是反應強烈。

這並不是瑪德蓮突發奇想,她想要結束生命的主張,在三十年前就已經提出,兒女以為她只是隨口說說,沒當回事。可是,她自己知道時候到了,種種老化現象出現,讓好強的她也不得不服輸。她開車反應變慢、開始尿床、上樓梯無力,即使是穿外套這種小事,她都覺得沈重無比。

她不想成為兒女負擔,也不想如此辛苦的活著,她拒絕在醫院插管直到老死,也不想離開她住了多年的家去安養院。

女兒黛安想盡辦法挽回,提議媽媽搬到她家同住,瑪德蓮拒絕了,一心求死,甚至痛苦的問他們,「為什麼不了解我在想什麼?」

瑪德蓮認為,兒孫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沒有從她的感受出發,她覺得沒有尊嚴,變得不快樂,每天都活得很痛苦。反倒是幫忙她做家事的黑人管家維多利亞懂得她、支持她的決定。但因為管家不是她的孩子啊!她怎能體會兒女的作難。

直到瑪德蓮發生意外,家中差點發生火警,女兒才覺得事態嚴重。看到媽媽的痛苦,回憶幼年時害怕媽媽的離開,彼此交心後,黛安漸漸明白媽媽的信念堅決,最後女兒被媽媽說服了。但是,兒子卻始終沒有點頭。

兒子記憶裡的母親總是忙碌不堪,帶著他到處跑,卻沒有給他足夠的愛,他感覺自己的母親好像是別人的母親。所以他希望媽媽能夠活得長久,無論用何種方法,都要挽救媽媽、醫治媽媽,直到醫學救不了她為止。

兒子曾經傷痛的對媽媽說,「你當然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離去,但你並沒有權利強迫我們眼睜睜看你殺死自己。」矛盾的是,儘管媽媽已經預告離去的日子,兒子照樣忙碌,根本無暇陪伴媽媽。

兒女無法承受之重?
做父母的,總是希望把握每個機會,讓兒女了解父母留下的美好榜樣,或是激勵他們的話語。瑪德蓮此舉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其實電影已經清楚明白告訴我們,她希望兒孫們能陪她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讓他們都能明白,自己直到死前都對生命懷抱著熱情、智慧與尊嚴,這是她給子女們上的最後一堂課。

問題是,形同自殺的方式,帶給兒女的衝擊沒有任何後遺症嗎?當日後兒孫想起這事,是否會變成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立法院在去年三讀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五種類型病人可透過預立的醫療決定,決定自己在特定醫療情境下是否接受治療。生命善終的議題也引起相當的重視,但這是指疾病纏身的人啊!

瑪德蓮雖然高齡92歲,但比許多同齡老人健康得多,她選擇死亡,是因為她不敢面對老化、衰老,還是她覺得這樣困難重重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了?更讓我不解的是,擔任助產士多年的瑪德蓮,面對街邊臨時要分娩的女子,伸手慨然相助,卻不願為自己的活著多努力一些。

學習積極面對餘生
自己選擇死亡的日子充滿爭議,但是,至少提醒我們深思下面幾件事:

*我們雖然無法自己選擇出生或死亡,卻可以提前告別。也就是在我們體力漸衰,但神智依然清楚時,舉行惜別會,跟親友相聚、感恩、話別。或是曾經跟某位朋友因為誤會,幾年不說話,特地邀請他來,不要帶著遺憾離開。如同瑪德蓮最後見了初戀情人一面,了卻心願。

*多陪伴老年父母。我們年幼時,父母竭盡心力照顧我們,難道我們不應該多陪陪他們嗎?當黛安決定接受媽媽的安排,她跟媽媽一起享用美食、一起洗澡、一起出遊,那段時間她們過得非常開心,而不是像之前她們各過各的。這等於提醒我們,是否經常陪伴父母?是否只有在母親節才關心媽媽?這比幫爸媽挑選豪華養老院,或是請外勞看護24小時照顧他們都更貼心。

*讓父母去養老院或住在家裡。在台灣口碑不錯的幾家養老院都客滿,排隊要等好多年,可見得台灣老人住養老院的比例很高,有些是自願去住,有些是被迫的。住養老院的確不比家裡,老人離開多年熟悉的環境,更是苦事一樁,也很難見到兒孫。如同電影裡黛安的同事,說起養老院有多好,可是,同事卻久久才去探望父母,好像把陪伴父母的責任丟給了養老院。老人家需要的不是一個住的地方,而是一群愛他們的家人。

*接受老化的事實。身體及容貌都會隨著年華老去,出現種種衰老、退化的現象,例如視力、記性、膝蓋、牙齒…等能力變差,這是必然的,如同管家維多利亞說的,「你可以表現出軟弱的一面,這就是年老,當人老的時候便會變得脆弱,你必須學會接受。」這樣,才不會覺得難過傷心。尤其是年輕時叱吒風雲或美麗絕倫的人,更要懂得心理建設。當然,提早防老、做好保健,都可以延緩老化現象。

趁著來得及,儘量陪伴老年父母、幫他們處理生活瑣事,我想,這才是「最後一堂課」教我們寶貴的一課。

最後一堂課 The Final Lesson
上映日期:2016-05-06
級  別:普遍級
導  演:芭絲卡.布莎杜
演  員:桑德琳.波奈兒、瑪蒂.薇拉隆加、安端.杜萊西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選擇死亡,不如積極面對餘生─電影《最後一堂課》教我們面對生死難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