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陳木村

台灣的農業發展與技術的確是世界公認的優質產業,不在於規模大小,而是在於農業產業的品質、精緻、生物科技與技術等價值。如果常往來大陸的人也可以發現,同樣在台灣種植的農產業如果移植到大陸,最後採收時的品質還是會落差於台灣的品質,這期間當然牽涉到很多關鍵與原因,包含氣候環境、地理土質、人為因素等。其他世界地區亦然,不如台灣農產業的多元與精緻化,甚至包括農產業的生物科技化等,甚而有些還是世界級的農業產業技術與研究等,這些都是隱藏在台灣農村實驗室裡,而且還在持續穩定成長中。

雖然台灣每年到處都有相關的農業文化產業活動舉辦如:宜蘭綠色博覽會、彰化花卉博覽會、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白河蓮花節、桃園市觀音區觀賞蓮花季、水林甘藷文化節等,以及最近的台中花博會等。都可以看出各地方政府單位的用心宣導各地農業文化產業活動。但綜觀這些活動長期以來總是熱鬧登場,最後卻是無聲地回歸於平靜,有如大拜拜似的,其實對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及商機並沒有後續效益。

這樣的場景在大陸的農業文化產業活動也是雷同。大陸地區也是有很多專業屬性的農業種植,但跟台灣一樣。唯獨大陸地區的農業種植講究的是規模,但仍然也是缺乏整體性的農業文化產業發展策略,再加上缺乏生物科技的研發及發展,所以普遍也是叫好卻不叫座的窘境。

apples-1004886__340

發展農業文化產業時,定位是先決要素,以免產生整體在規畫活動或宣導時造成失焦現象,最後當然無法再延續該地區的農業文化產業特色與後續價值。也就是如果你到台灣任何農業地區,問當地農業特色時,他們總是會跟你說上一堆當地農產品有香蕉、鳳梨、番茄、芒果、水梨等,在等我們聽完之後,還是不知道當地真正的農業產業特色項目及定位是什麼。因為一般當地農政單位都沒有這方面的概念,當地農民那更不用說了,所以都是呈現同質化的現象,這也是農委會早期在台灣推廣一鄉一特色會失敗的原因。

   農業文化產業發展也是必須要有一套整體創新經營意識,包含定位策略、經營理念、整體CIS活動系統、行銷策略,甚而包含種植過程的有機意識等,才有助於消費大眾對該地區,或是產業項目塑造優質品牌與形象,久而久之就可以成為該地區的產業代名詞,如白河就等於是蓮花、金山等於是甘藷、霧峰等於是葡萄、竹子湖等於是海芋。

這些的累積與塑造出最具體,又具領頭價值的產業對當地農民及經濟是有很大的效益,同時讓整體農業產業活動舉辦時呈現形象性、價值性的品牌印象,更將會有差異於其他農業產業,同時也可以塑造出該地區農業產業的新契機與願景,也不會再只是孤芳自賞的農業文化活動。

因此不論在哪一個地區的農業產業,最終同樣的還是要回歸當地文化元素,同時搭配當地天候氣象、地理環境、土質養分等作為發展基礎,因為唯有運用當地的要素才能符合當地的發展契機,這也是很難被取代的優勢條件。最怕的是捨棄自己優勢條件,盲目去跟隨別人後塵發展,那當然就很難以發展當地特色農業文化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