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徐育民

賴清德總統520上任100天,台灣政壇從藍營立委顏寬恒、宜蘭縣長林姿妙、綠營前桃園市長鄭文燦、到白營新竹市長高虹安、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近期陸續涉貪腐案件遭到起訴或求刑,掀起國內各政黨的政治風暴與腥風血雨,賴政府肅貪的起手式令人敬佩,但是觀諸輿論關注的話題、人民關心的議題,最後要問賴政府的卻是:這些人何時三審定讞?未來判刑符合公平正義嗎?量刑標準何在?

從前總統陳水扁到馬英九的國務機要費及特別費案件,政務官公務員貪腐案,此前皆以「法定職權說」起訴量刑;但在高等法院創造「實質影響力說」之後,相關案件就造成許多判決天壤之別的判例!

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的6300萬貪腐案,一審以法定職權說判刑7年4月,二審高院以實質影響力說改判13年半徒刑。前新竹市長高虹安的11萬助理費案判刑7年,到前立委陳賴素美的785萬餘元助理費案,判刑2年、緩刑5年…..還有相關大大小小的案件判決結果顯示,司法判決量刑標準不一,法官心證與任事用法莫衷一是,無怪乎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度、滿意度長期低落。

ADEY0047
圖片取自:(FB 卓榮泰

大刀闊斧整頓政壇的賴政府,值此時刻,應該建立完善的AI起訴量刑制度:

一、建立分案迴避制度:將檢察官及法官與原告、被告辯護律師間,司法官養成過程、訓練的年班資訊,及經歷建檔,由系統分案,避免同學、同事、同僚在同一庭上攻防,杜絕上下其手的機會,也避免造成相關司法人員審判心理壓力。

二、建立AI量刑監督系統:將各種犯罪樣態、手法、金額、期間、教育程度、成長背景、犯後態度、適用法條….等各種起訴論刑的變數,建立AI數據庫,所有案件受AI量刑限制起訴與判刑的區間,加上例外案件的公開審判調整機制,減少司法官養成教育不足或因個別判決心證差異,避免造成重大落差的荒謬判決,還能增進審判效率。

三、建立院、檢、辯、當事人申請迴避機制:相關司法與辯護或當事人間,有分案迴避制度疏漏之關係或原因,皆可具體聲請移審或迴避,以補救迴避制度中未即時更新關係資料庫之不足。

司法的公平正義在長治久安而且跟得上未來的AI時代,不因執政權的更替、民粹辦案或不同法官的心證而有不同量刑判決標準;司法制度與案件更不該成為政治攻防角力的戰場,如同軍隊國家化一樣,司法也應該國家化,不容任何政黨或政客質疑及挑戰。司法AI起訴量刑制度的建立,就是國家正常化最重要的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