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文義

曾銘宗與張盛和這對老長官與部屬,為了股市稅費是否過重再度交鋒,雙方立場鮮明沒有交集, 其實投資人要的是釐清證交稅與證所稅的關係,給股市一個安穩的交易環境。

7月21日,台股上市股票成交量只有719億元,創下近來少見的低量,證交所董事長李述德罕見地公開說出,稅、費太重,已對台股形成不利的影響,並希望降低稅費對台股的不良影響。李述德此話一出,立即引發連鎖效應,金管會與財政部之間,也再度引起證所稅論戰風暴。

從1989年以來,證所稅的紛爭都是起因於投資人被汙名化,不少人及部分學者認為,投資人從股市投資的獲利並沒有繳什麼稅,因此,為了租稅公平正義,必須復徵證所稅;到了一二年馬英九總統第二個任期,復徵證所稅的名義還是這四個字「公平正義」。但實際上,過去投資人平均每年繳納的證交稅,以及參加除權息領取股利所繳納的股利所得稅,合計將近2000億元。

投資人被汙名化 稅費猛增

李述德曾公開講過,證交稅中含有部分的證所稅,稅制中,「雖無證所稅之名,但有證所稅之實」,這句話並直接貼在財政部的官網上;但一二年四月後,這段話被財政部從官網拿掉。

金管會在7月23日公布針對1622個樣本(1122個大戶、300個營業員、200個散戶)進行的股市調查,包括大戶與散戶均認為租稅負擔過重影響他們對股市的投資意願,而租稅負擔過重的原因中,又以證交稅、股利課健保費以及股利抵稅權減半三項措施影響最大。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指出,這項調查顯示,各部會不斷加重股市的稅、費負擔,已嚴重影響台股,這項調查已凸顯出台股成交量萎縮的部分原因。

但財政部長張盛和卻指出,金管會此項調查是意圖調降證交稅率,這種做法並不適當,過去20幾年來,台股曾遭遇多種風暴,交易量曾下降到500多億元,當時也沒有採用調降證交稅率的措施;況且,上市櫃股票交易並不課證所稅,大戶條款也延後3年,股市並未受到證所稅影響,真正要讓股市動能旺起來,應從提升經濟基本面才對,金管會意圖降證交稅率,顯然對股市用錯藥了。

然而曾銘宗一再強調,金管會並非想調降證交稅率或廢除證所稅救股市,而是希望建立真正公平及符合股市發展的稅制。但對於證所稅與證交稅應如何調整,曾銘宗講得相當隱晦,但證券商公會理事長簡鴻文則把投資人到底要什麼講得非常明白。簡鴻文認為,現行1000分之3的證交稅率,應分為1000分1.5的證交稅,以及對賣股票課1000分之1.5的證所稅,且證所稅不必再辦理結算申報;至於衛福部對股市加課的健保費,券商公會將再找專家研商其合理性。

要承認證交稅含有證所稅

證券業高層指出,從簡鴻文的主張看起來,往後投資人賣股票全部還是要繳1000分之3的稅負,與目前的證交稅率相同,投資人並沒有要求實質調降稅率,而是要求財政部承認現行的證交稅中已含有部分證所稅成分,並取消證所稅的大戶條款或IPO(首次公開募股)課稅等規定,讓股市交易課稅單純化,這樣投資人買賣股票稅負簡單,相關稅款完全由券商代為扣繳,財政部也沒有課稅成本,這種改革對財政部與投資人都有利,而外界也不能再批評投資人沒有繳證所稅。

此外,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也對台股低成交量感到憂心,並表示證所稅及證交稅兩者應該只課一種稅,而且,因股市交易的盈虧本質上是零和遊戲,有人賺就有人賠,長期來看兩者會抵銷掉,政府根本課不到證所稅,台灣周邊的國家如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沒有課證所稅;而證交稅是根據成交量課稅,且政府一定課得到,因而衡量實際情形,只課證交稅是對政府比較有利的做法。

蔡明興並表示,實際上,自從證所稅的議題發酵後,已有一些中實戶出走,而今年實施的股利抵稅權減半,以及個人最高稅率由40%調高到45%,使得領股利將產生加重投資人稅負的效果,今年市場上已出現不少投資人採取棄權息決策,不再參與除權息領取股利了。

更嚴重的是,當台股成交量一直未見起色,在流動性不夠的情況下,外國一些大型股票就不會選擇到台灣上市,而台灣的企業未來也可能考慮到香港或中國申請上市,這對台股都有不利的影響。

證交稅虧很大
財部還不回頭?

從實際層面來看,政府要採取何種稅制,必須考慮到稅收的實質效果,然而證所稅實施以來,稅收損失相當慘重,券商公會就統計指出,從一二年開始討論證所稅後,股市成交量就受影響開始低迷,拿一二年到一四年這3年的證交稅收與過去10年的平均數相比,證交稅已少了835億元,就算有再多公平正義的理由,財政部對證所稅這筆賠本生意,難道還不想停損嗎?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證交稅短徵八百億 財部該停損了! 曾銘宗、李述德、簡鴻文 為何公開槓上張盛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