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這兩天轟動亞洲的財經大消息莫過於中國大陸雙十一光棍節大賣2855億新台幣(571億人民幣)的大事件。許多人對於這項消息大多帶著羨慕的目光,羨慕的內容不外是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又賺翻了,馬雲團隊創造了全球最大購物日成交紀錄等等。
根據統計資料,阿里巴巴創下2個金氏世界紀錄:其一,小米首次捨棄「飢餓行銷」,以116萬台手機和總銷售金額78億新台幣(15.6億人民幣)奪下單店冠軍。其二是從2009年第一次舉辦購物狂歡節至今,成交額也從當時的2億6千萬新台幣(5200萬元人民幣)成長到單日2855億新台幣(571億元人民幣),6年來共成長1千倍。
阿里的技術平台已經做到每一秒鐘承載8萬筆交易!也就是毎分鐘可以承載480萬筆交易,一小時就有2億8千8百萬筆交易,難怪一天的總成交金額可以達到2855億新台幣。
不可否認阿里巴巴集團的交易平台技術神乎其技,可以承載這麼多的訂單而沒有當機,但這麼多消費金額的背後,除了財經面的利多,有沒有人從社會面的角度來思索?
央視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們問馬雲如何看待『馬雲成功背後是無數個敗家娘們』,因為這巨額消費數字的是許多敗家的婦女共同撐起。但花這2855億消費採購的東西是否真的都是生活所需要的?
馬雲回答的很妙,他感謝大陸的婦女!他說,「這些敗家的女人,你們查一下統計,我沒看到這個資料,但我可以保證很多女人是為孩子、為老公買的,為爸爸媽媽買的,女人挺厲害,女人比男人考慮別人多多了。』
他以這樣的話語輕易化解了光棍節「盲目消費」的社會議題。但是否真的都是為全家採買?這其中是否有不可抑制的消費欲在裡頭?
在台灣邁入電子商務的前幾年,大家訝於網路消費的便利性以及即時性,很多人興起就刷一下,買一下,有時天天買,有時一天買好幾次。但幾年下來造成的社會問題莫過於卡債、無法控制的消費欲以及買了一堆用不到的物品,甚至讓台灣社會發生因還不起卡債而自殺的事件。
雖然血拼可以舒壓,但過猶不及,畢竟我們想要的很多,但真正需要的很少。中國大陸在電子商務極速成長的當下,民眾或許該想想到底自己需要的是甚麼?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