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林諍諍
大學校長說台灣高教只剩5年的競爭力,眼看台灣的投資經營環境不斷退化,就業環境缺乏競爭力,很多優秀的高中生選擇出走其他國家讀大學,台灣大學的薪資待遇無法吸引頂尖人才任教,周邊國家以數倍優渥待遇吸引現任的教授前往任教,年金改革定案之後更是引發一批出走潮。媒體所做的民調顯示,98%的大學校長希望高教自由化,尤其強烈期盼政府對學費和招生兩部分鬆綁。這樣的意見表達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的新聞,大學校長多年來一再呼籲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的改革訴求,卻沒有帶動任何政策的改變,主管機關的教育部寧願坐視任由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年復一年的弱化,也不願意積極的徹底改革,為什麼?
大學教育被教育部五花大綁,根本就動彈不得,教育部管大學很像在管小學生一樣,包山包海瑣碎到鉅細靡遺。如果單方面指責教育部也未見公平,因為教育部的角色扮演又受制於立法院,立法委員彷彿太上皇在指揮教育部。問題是台灣的立法委員的素質良莠不齊,選舉勝出的立委或是不分區立委學經歷很多平庸平乏,問政水平讓人不敢恭維,一群不懂教育的人對部長的質詢權力就可以左右教育的決策與方向,立委的考量無非受制於選票、樁腳的請託、或是工會團體的壓力。全台灣不分公私立大學的校長都希望大學學費可以各校自主,但是教育部怎麼敢鬆開這道閘門讓學費上漲?這跟電費上漲一樣是選票的禁忌,學費上漲老百姓會罵,但是民眾希望大學的有足夠的經費可以提升大學的品質,只是選舉的頻繁,任何黨派執政都會壓制學費上漲以免得罪選票,不懂教育的立委抵制學費上漲,卻可以冠冕堂皇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人啞口無言,他們為民喉舌說出-台灣的薪水停留在15年前的水準,憑什麼漲學費?所以低學費就像台灣的低薪一樣常態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就是集體大學校長的心聲。
前瞻建設花4200億元要蓋軌道,無視於很多學者專家的呼籲警告可能淪為蚊子建設,就像剛蓋好的機場捷運一樣,旅客空蕩蕩,但是政府鐵了心腸一定要做,台灣人口負成長,只為了平衡南北各地廣蓋捷運,最後的下場不就像以前李遠哲的教改,要讓每個想讀大學的人都可以讀,所以廣設大學,台灣158所大學充斥,幾乎是世界上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廣設大學之後大學與技職體系的目標混淆,學生素質下降,學用落差極大。當初喊教改好像很有前瞻遠見,提出質疑反對的意見被視為保守、反改革,但是主政者為什麼沒有考慮出生率一直下降的人口因素是很重要的關鍵,現在面臨少子化的危機,招不到學生成了很多學校的噩夢,不知道如何退場、如何合併,成了台灣高教的困擾。
教育部2005年起很積極的推動第一期5年500億的大計劃,2011年邁向第二期500億,要培植優秀的大學更有競爭力,邁向國際頂尖的大學,但是超過10年了並沒有看到顯著的績效,只是讓很多公立大學變成大量製造論文的代工廠,所有的研究成果對於台灣社會問題和產業面臨的問題並沒有很實質的幫助或是解決。教育部握有最高的教育行政權力和經費補助生殺大權,掌控了大學教育的命脈,各校為了爭取教育部的補助,就必須各顯神通卯起來爭取,一切以迎合教育部的規定為最高原則,每個大學校長對教育部即便全然不苟同,但是還是委曲求全配合僵化不合理的政策,只能私下吐苦水,甚至連公開發言都小心翼翼,敢怒不敢言。
大學校長期待高教可以鬆綁,可以自由化,期待教育部掌控的手可以拿開,大學校長認為當教育部不再管的時候就是高教可以起飛的時候,然而在台灣政治與教育互相箝制的生態鏈之下,台灣的高教想要起飛就像大旱之望雲霓,很難。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