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梁右典
近來,隨著公視連續劇「茶金」的播映,社會興起一股北埔姜家與台灣歷史的興趣。本劇始於廖運潘先生撰寫著作之名,原是「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而廖先生正是姜阿新的女婿。對於這部著作不但是茶商家族回憶錄,也是一部臺灣地方發展史。令人驚訝的是作者記載原本洋洋灑灑九大冊,超過百萬字,不論記憶是否完全屬實,能有如此文字工程,真是家族書寫史上的一個奇蹟。
本書問世是較為濃縮版本,方便讀者閱讀;特別的一點是詳述姜阿新洋樓經歷失而復得的艱辛過程。作者一五一十緩緩道來,雖然風波不斷,卻始終能夠以較為平穩態度面對,並以幽默感面對一切。書中有一句話是如此描述當時景況:「終於散去了,北埔洋樓的陰霾,秋日天高爽」。別有一番人生體悟。
並非樓塌了、牆傾了,而是大起大落,「永保尊嚴生存下去」(陳郁秀推薦語)。這是一部真實的人生史書,作者自行印刷分享子孫。甚至有人稱此為「好看的民間版《史記》」(李偉文推薦語)。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妻子艱毅性格的展現,作者說「富家女出身且勤奮如此,客家女子之好名,可見一斑」。
書中文筆相當流暢,如果置於戰後作家群體的背景加以考察,稱得上是其中佼佼者,並沒有產生嚴重程度的「失語症」。作者完全靠著自學,筆耕不輟的磨練,記憶力也是相當驚人。作者以下這段話十分有意思,他說:
我的母語是客家語,但父母親出生時,臺灣已經變成日本領土,因而未
曾正式學習過中文。然而我無師自通,七顛八倒的書寫中難免帶有濃厚
的客語腔調和嚴重的日文辭癖,呵呵!在這個意味上,我的文字也許是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作。(頁20-21)
圖片取自:FB 茶金 Gold Leaf 公視戲劇
作者對於文字運用可以被當成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理解,如何在客語、日文與漢字的交相影響過程,逐漸構成新的表達方式。因此,本書是三種語言風格書寫方式的楺合,有其保存的價值。我認為本書若能被翻譯成日文,或是以客家話的拼音書寫,會有不一樣的閱讀趣味。
作者很能掌握時代脈動,回憶小時候臺灣總督府採取的「漢醫遞減政策」,對於家裡生計的衝擊;姜阿新提及招贅之事,可見富家風氣;還有與姜麗芝交往之際,後來到新公園博物館地下室的省立圖書館借書,包括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雨果的《鐘樓怪人》,皆可稱得上是當代所謂的「文藝青年」。作者中年事業失敗,則靠青年時期培養閱讀書籍與聆聽音樂興趣,渡過那段精神迷惘時期。這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何謂精神食糧在此有活生生的印證。
姜阿新中年失去洋樓,事業遭受很大挫折;作者夫妻不得不為生計,嘗試許多工作,當中的苦痛可想而知。不過,書中對此常常是輕描淡寫,後代子孫也發現當時「雖然有絕情及落井下石者,但畢竟是少數」。反而是患難見真情的朋友更多,因而作者能夠重新開始,辛勤工作,引領孩子健康成長,日後都有不錯成就。家族成員買回洋樓時,作者女兒惠慶說「我開始相信世界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了」!則是歸因於姜阿新夫婦「讀有益書行仁義事」的家訓及格局。讀完全書也有一種感受:雖是一部望族故事興衰史,但也很能彰顯人生經歷中的起起伏伏,體會何謂人性與尊嚴。勇往直前、勇於反省,開創新的可能,豐富你我的生命。以及,那一段北埔的「茶金歲月」。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