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流通教父、全聯總裁徐重仁一句:「年輕人愛花錢」、「要忍耐不計較低薪」的說法,引起軒然大波,在深受低薪之苦的臺灣社會,激起了正反面皆具的廣泛迴響。
徐先生說得對不對?各方討論都有,我卻無所定論。我訝異的是一個長年受到這個問題困擾的社會,在這樣的討論之中,依舊是呈現一種詭異的對立氣氛與扒糞作為。看來看去,我幾乎可以見到30年後,更加落魄的臺灣,有個比徐董的財富、地位都低個N階的某董,對於月薪5K的當時年輕人,講出一模一樣的話,然後再度被「起底」、本人、兒子或女兒也被抓出來罵「靠爸」。順帶一提,自稱2018年想選臺北市中正.萬華區議員的余筱萍,不是才堂而皇之地來個「世上靠爸沒不好」的宣示嘛!不知道有沒有讓許多沒爸可靠年輕朋友不爽到家?
剛就業的時候,我們這種六年級的,也被罵是草莓族;而創業十來年,也總有人說一代不如一代。但問題是,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哪個時段沒有「愛花錢、不願忍耐低薪」的年輕人?又哪個時代沒有「靠爸族」?人,就是人,幾千年不會變的就是不會變。環境跟世代會是問題,但不過其一。
今天年輕的朋友對於徐董所言很反感,莫約也就是當年我們被叫成爛草莓時的反彈。但,問題是花多、花少嗎?不是!問題是低薪嗎?其實也不是!那麼問題是什麼?關鍵的核心,應該是:為什麼臺灣的年輕人對於未來越來越見不著希望?沒有希望,那麼手邊有點錢還能善待自己的時候,為什麼要虐待?沒有希望,現在的低薪不過就是反應了未來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罷了,又為什麼得忍耐?是要忍耐來做啥?
這個風波開始後,我讀到某傳媒上的一篇文章;作者應該是六年級中段班的,反駁徐董的重點講的就是時機,核心就是指出這批承受低薪之苦的年輕人「生錯了時代」。這話,接觸到皮毛了,但不全對。因為,如果我們把所謂生錯時代的這一兩代年輕人的時序回放,應當會清楚的發現,他們更小的時代,是臺灣整體環境最好的時代。科技、經濟、政治與社會福利,都讓他們生命的頭十到十五年處於臺灣整體歷史上最驚人的美好。但,可惜的是,當他們出社會了,這一切都成了過去而不是現實!
那篇文章跟許多的針對低薪的討論一樣,把問題歸咎於所謂2009年因應08年全球金融風暴而出現的22K,同樣是為困境找了個浮面的理由,無助於解決低薪問題。如果真是因為那個補貼政策,那麼現在的政府只要舉債或透過稅賦方式,要求或幫助企業大幅增加工資,且帶頭拉高公務員的薪資,破除當年一直被講的「定矛效應」,不就可解?與其八年八千八百億搞綁樁,不如八年八千八百億這樣花,這綁得不才是真正讓蔡總統得以上位的那些樁?至於說到要還,如果這樣真能解決問題,債留的不是子孫而是當下的年輕的使者。在他們站穩腳步後,顯然我們可以預期臺灣的經濟應該能恢復榮景,那麼國家還債他們有責,怎麼會是問題?
但顯然此路不通,因為原因壓根不是那個補貼。
關鍵在於李登輝,但願意面對真相的人,很少!李登輝給臺灣七年級以降的世代,弄了兩塊非常低的天花板,一塊叫做「去中國化」、一塊叫做「廣開大學之門」。前者,刻意讓臺灣忽略對岸那種人類歷史上僅有、唯一出現過的超級巨大崛起動能;後者,則將一個社會應具備大量的工藝性人才用高速貶值的「學士學位」給消弭殆盡。且,後者產生出超量但卻無法找著合意工作與薪資的憤青,恰好用以作為前者「文革式」政治運動的能量。這樣的結構,從1996年前後的佈局就已經開始,而事實上,那時臺灣的經濟與未來的命運,就已經被決定了!我前面講到那篇談「生錯時代」的文章,文中提了六年級的前半段,多少還有人能搭上台灣經濟的最末班車,就是證明。
李登輝設定的這兩塊又矮又窄天花板,他至今都拼命地用所謂「愛臺灣」三個字去維繫。陳水扁一度不想走這樣的路線,李登輝毫不猶豫地出手讓獨派逼迫他。馬英九就更不用說了,在打算務實地面對問題時,李登輝用盡心思就是要他困在裡面。到了蔡英文,臺灣已經因為這樣,讓七、八年級的小朋友,承受不了對於當下悲慘命運與未來毫無希望的巨大壓力。
所謂臺灣四百年,除了大戰前後與被殖民之外,哪個時代不是開放就能錢淹腳目?哪個時代又真的都是靠一堆進士在賺錢而以?如果今天臺灣沒有這兩塊天花板,經濟動力不斷地維持且推升,任何一個願意付出的人都能有美好的生活與未來,那麼「花的多跟嫌薪水少」怎麼會是問題?這不但不會是問題,反而是人生向上的動力!過度克制消費、只想安於現狀的人太多,這社會就完蛋了,不是嗎?若是如此榮景,徐董的話,不過就是一個老頭的呢喃,多的是年輕朋友聽完心中只想取而代之吧!
該在意的,哪裡是花多了還是花少了?該做的,是找出為什麼沒得花的真正原因並消除之,臺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