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Dr. Phoebe

“最終,我相信芝加哥會成為世界最美麗且最偉大的城市。” (法蘭克 洛伊德 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美國建築家)

上回講到芝加哥迷人的建築天際線,這回更細聊芝加哥出身的美國建築家法蘭克 洛伊德 萊特 (以下用來特簡稱)。萊特生於1867年,曾被建築公會公認為 “美國最偉大的建築師”,有名的作品包括紐約的古根漢美術館,賓州的落水山莊,日本的帝國大廈等等。萊特以設計 “有機建築”而聞名,目的在於建築物必須和周遭的天然景觀和大自然合為一體。而芝加哥的橡樹園,算是他身為一名建築師的立足點,在往後的二十年,為他的建築師生涯預先鋪路。

抽去芝加哥的建築美學,就像抽掉這城市的靈魂,十九世紀末的芝加哥崛起,成為美國的知名大城之一,一大半的城市都是建立在多樣多元創意的建築上面,光是市中心的建築就夠你看的眼花撩亂。但這回帶各位出去到郊區的橡樹園,用更低調的方式,來看看萊特生平在橡樹園的作品。橡樹園在芝加哥中算是治安和學區良好的郊區,離市中心地鐵距離大約半小時的車程,卻也意外地成為萊特的建築遊樂場。由 Chicago Ave 和 Forest Ave 交口的萊特工作室和萊特小屋為起點開始,一路沿著 Forest Ave 往南走,就會看到許多萊特生前的建築大作。我和各位分享了七處必看的萊特建築,另外同場加映作家海明威的出生地,以及其他橡樹園值得一走的地方。

在這條 Forest Ave 上面散步時也常常會看到一堆觀光客拿著耳機在一邊聆聽講解,不想花錢的,就自己走馬看花吧!依舊是非常愜意舒服的。

冬天的芝加哥,即便是光禿禿的樹枝,卻充滿了冬季的氣息。

1.萊特工作室 Frank Lloyd Wright Studio
紅綠色的植物襯托萊特自己精心打造的工作室 (延伸閱讀:芝加哥迷人的建築天際線),兩年前我還特別參加了tour 進去工作室裡參觀。也是在這間工作室中,萊特設計了他一生當中 三分之一的作品。也是在這裡,萊特開始打造創立自己的個人品牌,以 “草原式住宅” (The Prarie style) 著稱。

連柱子上都是精雕細琢的木工。

據說在萊特工作室裡替他工作的部屬們,都因為認同萊特的理念而結合,想要跳脫歐洲建築的繁複枷鎖,為美式建築創立屬於自己的風格。也因此後來他們即便在離開萊特工作室之後,依然繼續在草原式建築上有許多的貢獻與創作。

萊特工作室的背後,若有參加專人的講解與導覽,通常會在這裡開始解說。

2.萊特小屋Frank Lloyd Wright Home

這棟小屋是萊特生前第一個親自設計並完工的作品。萊特在芝加哥遇見他的第一任妻子凱薩琳·李·托賓,結婚時拜託他當時的老闆沙利文借他一筆錢蓋房子,於是就有了這棟別緻可愛的小屋。萊特堅信建築就該和周遭的自然景觀連為一體,因此向來以喜好自然採光著稱,圖中看到的一大片玻璃就是最好的見證。

3.亞瑟 赫特利之家Arthur B. Heurtley House

十九世紀的美國,受到歐洲歌德式建築影響,大部分的建築都是誇張,繁複且華麗。萊特認為將歐式建築硬拉來美國是非常不恰當的行為,萊特主張美國應該要有適合美國居民的建築物,而不是一昧的複製其他國家的設計。由於美國占地廣闊,萊特用簡單的線條,規劃出適合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所蓋的房屋,適合當代美國人的生活起居。而這間橫向設計的赫特利之家,便是草原建築的典範。

在街角散步的一景。

4.內森 摩爾之家Nathan G Moore

內森摩爾之家算是所有的萊特建築裡面,我最喜歡的建築之一。它讓我想到英式的鄉間小屋。內森摩爾當初找萊特設計這間房屋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因為景仰他的才華或設計理念,反而拜託萊特千萬不要把這間房子設計的和其他一樣 “免得我去搭地鐵的途中遭受眾人的恥笑。” 摩爾要求萊特在設計這間房子的時候加入歷史元素,他嚮往當時盛行的英式房屋風格,因此將喜歡的設計和萊特討論。而萊特原本是不想接這案子,但是礙於養育三個小孩的金錢壓力,萊特還是硬著頭皮接下來。事後證明,出錢的人最大,這間房子的設計真的就和以往不同,多了些古典的味道。後來 1922年的大火,讓這間房子燒毀了好一大部分,萊特也有回來重新設計、翻新、整修,成為現在這個模樣。

5.Hills-Decaro House

這間也是Hills-Decaro之家, 前後共有四位建築師著手過,其中萊特當然也包括在內。這棟建築的特色在於,他算是萊特建築師生涯中的轉淚點代表作,由比較大膽的嘗試走向於比較成熟的草原式建築之路,同時也可以看到萊特善用不同的幾何線條和形狀拼製而成,卻又不會讓人感到衝突和突兀。

6.彼得·比奇之家(Peter A Beachy House)

比奇之家則帶有些許的日式元素存在。無數的窗戶讓自然採光充足的接收到室內。萊特本身就喜愛日本藝術,後來也在日本居住和工作過,創造六座特殊獨特風味的建築,包括美國大使館,帝國大廈等等。後來回來芝加哥之後才動手開始翻修這間房子,但也無形之中將日式風格帶來橡樹園。

7.法蘭克湯姆斯之家 (Frank Thomas House)

同樣也是草原式建築的代表作,之前提到的建築大都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這座建築也不例外。萊特雖說在建築上是個才子無誤,但在情場上可說是不折不扣的浪子。萊特生前的情史和他的建築一樣豐富,和第一任妻子結褵沒多久,因為幫鄰居設計房子,設計到最後就順便給鄰居戴頂綠帽,他和鄰居太太 Mamah Borthwick Cheney 陷入瘋狂戀愛,到最後兩人都紛紛遺棄各自的家庭飛奔歐洲,以便能夠以棄養之名拿到離婚協議書。這完全就是19世紀的世間情橋段呀!後來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住了一年多之後(還順便在那裏蓋一間房子),1910又回來美國,鄰居自認倒楣的太太離婚,萊特夫人卻堅持要維持婚姻狀態。兩人又繼續私奔到威斯康辛州,那裏因為一場意外大火,Mamah不幸傷亡。在那之後萊特又先後有了兩位妻子和無數位女人,從不寂寞。這故事告訴我們的宗旨是…千萬不要隨意愛上才子!

天色還早,就繼續在橡樹園附近晃晃。下圖是海明威博物館,也是橡樹園的景點之一。

海明威博物館附近,便是海明威的出生之家。一樣也是有專人嚮導可以帶你進去海明威小時候的家裡參觀。

至於海明威,又是另一個風流倜儻,不安於室的才子,前後四位夫人,堪稱情史也相當精采。 可他的才氣卻讓他領了諾貝爾獎和普立茲獎,而且他的名著 “老人與海” 或 “戰地鐘聲” 都是美國高中生英文課必讀之書。

圖下圍橡樹園第一聯合教堂,這棟教堂的前身始於1863年,是當初橡樹園許多信徒聚集之地。海明威的祖父母也都是其中會眾。

近距離觀看這座古色古香的教堂。

圖下圍橡樹園圖書館,是由十九世紀末James W. Scoville捐贈為 “牧師的圖書館” (而他就是剛剛講到的教堂前身裡的會眾之一),

圖書館外所設立充滿童趣風格的雕像。

圖書館出來便是白雪覆蓋的小公園 Scoville Park,在許多年之前,橡樹園的第一任拓荒者的家就是在此處,現在則是居家休憩的公園,夏日也會舉辦小型音樂會。

夕陽西下的橡樹園圖書館,裡面還可以看的到溫暖的金色燈光。

冬日的夕陽餘暉,或許不及夏日的太陽來的耀眼,卻給了多了一絲靜謐與安逸。

繼續到附近繞繞,走到附近橡樹園高中,也是海明威生前就讀的學校。學校出了得過諾貝爾的校友,當然要放個風光的招牌。海明威的寫作事業也是由高中開始。這所學校也出了不少傑出校友,包括美國國會議員Bruce Barton,美國1952年的奧運金牌得主Charlie Hoag,以幹細胞聞名的生物學家 James Thomson,電影 “博物館驚魂夜” 的編劇Thomas Lennon 等等。

雪白色的大地,似乎也更襯托出夕陽餘暉的美麗。獻上一張冬日夕陽照為結尾,映著滿霞滿天的天空踏上歸途。

更多Dr. Phoebe 的文章在 http://drptraveling.blogspot.com
加入Dr. Phoebe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drptraveling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