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70%是晚期患者 治療愈來愈多樣且精準
近9年來,肺癌高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比起相對能在早期發現的大腸癌與乳癌,近七成肺癌患者診斷時已經是晚期,遠端轉移到對側肺葉、肝臟、腦部、骨頭等部位,因此無法手術治療,過去預後相對不佳。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蕭世欣表示,過去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第三或第四期肺癌治療,主要是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並沒有很好的個人的體質考量,因此約有一半的病人雖然承受了化學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卻沒有相對應的療效。
蕭世欣醫師表示,隨著對腫瘤特性的了解及診斷技術的進步,目前肺癌已經走向「對症下藥」的階段,這個症不只是症狀,而是個人的體質,包括個人癌細胞中有沒有特別的關鍵致癌基因,或是腫瘤內有關免疫治療基因表現量的高低,都會決定病人用藥的順序與結果。這些改變與進步,已大幅提升病人接受診斷與治療的意願。
肺癌標靶治療突破化療困境 為ALK陽性病患捎來佳音
以標靶治療而言,病患能接受基因檢測,再針對體內的基因突變類型,例如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佔肺腺癌患者人數40-55%,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佔患者人數3-5%,以及約佔1%病患的ROS1等,採取對應的治療模式。
蕭世欣醫師指出,不管EGFR或ALK基因陽性突變的患者,都有不錯的第一代標靶藥物。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可以把病人的平均第一線用藥療程,從一年左右,進一步延伸到兩年,甚至有更新的第二代ALK抑制劑標靶藥物,可以將第一線的無惡化存活期延長到34.8個月,意味著3年內大部分病人不用太擔心有抗藥性問題,同時也可考慮減少經常性的電腦斷層等追蹤檢查。即使後來產生了抗藥性,仍然有機會根據新的基因檢測結果來決定是否接續其它的ALK抑制劑治療。
新一代ALK抑制劑腦轉移控制率達八成 健保開放給付
2019年歐洲腫瘤學學會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發表研究發現,日本研發新一代ALK抑制劑,對已發生的腦部轉移腫瘤控制率可達八成以上,而健保署也在2019年12月1日就將ALK抑制劑納保,嘉惠ALK基因突變陽性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蕭世欣醫師說明,新的第二代ALK抑制劑除了對已發生的腦部轉移腫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外,對於尚未發生遠端腦轉移的病人,還有顯著預防腦部轉移的效果。一般而言,腦部轉移的復發率大概在30%上下,而使用前述藥物的話可使復發率低於10%,甚至有的報告指出只有4%左右。這樣的藥物特性,不但減少腦轉移的擔憂,同時也降低了病人因腦轉移而需接受額外放射性照射可能引起副作用的風險,從而提高病人生活的品質,也減少家人照顧上的負擔。
標靶治療仍有副作用 加強醫病溝通最重要
標靶治療副作用雖然比化學治療少,不過蕭世欣醫師提醒,患者還是可能有不適症狀,若是接受新一代ALK抑制劑治療,需要留意肝功能指數及貧血狀況,定期回診追蹤,與醫師即時溝通,適時調整藥物劑量,達到最理想的醫療效果。
蕭世欣醫師說明,新的第二代ALK抑制劑除了對已發生的腦部轉移腫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外,對於尚未發生遠端腦轉移的病人,還有顯著預防腦部轉移的效果。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