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游進裕博士口述,梁瓈月採訪整理】

為了解決水患的問題,我們這個單位進行許多跟水的專案研究,工作中常要進行培力,也就是藉由訓練和示範來將權力交給受訪者或者是受試者、受教育者自己去發展和發揮。我通常會花4到6小時進行教學訓練,讓大學生、社工以及義工學習如何與弱勢團體溝通、蒐集雨量資訊、進一步分析,然後根據這些在地數據與公部門展開溝通與對話。

為了蒐集雨量資訊,了解當地水患受災實際情形,我們也跟在地頭人以及社工合作,進行弱勢團體的家庭訪問。近幾年台灣出現許多詐騙集團,因此在地老太婆會擔心我們是詐騙集團,所以會拒絕,而被拒絕的大學生則因為無法取得對方的信賴常會傷心哭泣。雖然老人家在接受我們多次拜訪之後會考慮接受訪問,但數據顯示最後僅有7成受訪,因為現今社會太多詐騙案例,人人都怕被騙,有的受訪人寧願不要建立信任關係,也不要冒任何被欺騙的風險。

藉由深入訪談,我們才知道水患第一線現場的狀況,連帶也發現他們遇到很多詐騙的事情,就如同來到詐騙事件的案發現場一樣,這裡有很多社會不公平的事件發生,但他們不知道如何發聲,所以我們就藉由整理資料、問卷,由底層向上凝聚向心力與信任感,然後在研討會辦理發表,並請來地方參與者代表發言,讓大家知道水患災區底層遇到水患以及其他種種不公義的狀況。

撇開其他詐騙事件,單單以解決水患議題來講,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淹水補助事件,公部門明訂淹水超過50公分,附上丈量水痕紀錄資料就可以申請補助,但偏偏有一個鄉下地區每次淹水最高只到47公分,老實的底層居民常抱怨,明明有淹水,但是只差三公分,所以就不能去申請補助。同一區的聰明人明明家裡淹水只有30公分,但每次他都會上報淹水超過50公分,就可以領到補助。或許你會想說,人家差20公分都領得到了,你差3公分怎麼會領不到?但老實的災民就覺得自己沒有達到補助標準,所以不敢去申請,但聰明人認為不領白不領。我想講的是,目前台灣社會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淹水補助最終目的是要解決水患帶來的問題,但實際上往往只有聰明人知道如何拿補助,老實人就不懂門路。最後就是淹水47公分的沒有拿到補助,但淹水30公分的卻領到了,社會的公義在哪裡?
隨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