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自認是「表演藝術家」的瑪丹娜,(Madonna),在60歲準備出新的音樂專輯時,卻四處碰壁,新一代的電台主持人說:「她,太老了。」
60歲,天啊!過去的印象是在家含飴弄孫的長輩,對瑪丹娜而言,卻是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引領風騷的前衛女性。
變老,是一種過錯嗎?是一種尷尬嗎?
老人歧視?
「Ageism」(老人歧視)這個名詞是1969年美國老人學家Robert N. Butler提出,它和「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並列。
「老人歧視」是指年長者在生理上和經濟能力上是弱勢者,社會上看到年長者總認為是社會福利的負擔,是家人照護上沈重的包袱。
近期,日本出現「老害虫」一詞,簡稱「老害」,由於發生幾次80多歲老人家開車撞死路人後,更加引起社會公憤,認為這些年長者占盡資源,還製造危害社會的事端。
台灣到2025年也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五人有一位是超過65歲,不只是勞動力減弱,還牽涉到長照制度、家人照護等問題。
哈佛大學抗老醫學研究權威辛克萊博士(David A. Sinclair),在「可不可以不變老」(天下文化出版)書中提及自己從飲食、運動、補充維他命等方式抗老,他的樣貌確實比實際年齡還年輕。
書中提到一句話──「五十歲是新的三十歲」,如此說來,那麼,「六十歲是新的四十歲」,「七十歲是新的五十歲」……,也就是未來人類極有可能越活越年輕,重點是社會大眾有心理準備了嗎?年長者也有心理準備了嗎?
當年長者佔著社會資源「不離去」,社會政策和社會大眾,還有家人如何面對?更重要的是──長者被醫藥、美容、養生食品留下來了,如何做到不被認為是「老害」呢?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不想做「老害」
成為「長者」時,不要再倚老賣老了,不要在交通工具上怒斥不讓座的人,也不要自恃年長而插隊進餐廳,更或是不認年長而駕車外出……。
如果年紀漸長卻還能活出優雅、自然的典範,容許年輕人開開玩笑,樂意和年輕大學生「青銀共居」,或是樂意對社區盡一份服務的熱心,老,就變成是一個成熟、可愛的象徵,而不是「左右為難的尷尬」了。
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裡,提及「對自己老化抱持正面態度的老人,比持負面態度的老人多活7.5年。」,呵呵,可見適應社會環境,跟著時代潮流走,「活到老.樂到老」是可以讓自己不尷尬了。
如同瑪丹娜,儘管出了專輯卻被排斥,她還是老神在在地說:「如果我再次成為女孩,我希望能和我的粉絲一樣,期待自己能和瑪丹娜一樣。」
原來,老了,也可以活出不一樣,站穩自己的位置,持續成長就對了。老,是可以不尷尬的。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