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Dr. Phoebe
(圖為洛杉磯近郊San Gabriel Peak所拍到的山景)
第一次在台灣辦簽書會,來參加的朋友背景可說是五花八門,有住在台灣多年的美國人,有想去澳洲工作的牙助,有想出走的台灣醫師,也有純粹就想見面並且追蹤我許久的粉絲。但令我驚訝的,是居然有帶孩子前來聽講座的爸媽(一來是孩子全程很乖完全沒哭鬧,二來是家庭活動不都是去甚麼跳跳屋還是室內遊樂場嗎?你知道的,那種方便小孩耗電然後爸媽滑手機的地方XD,我是第一次看到會帶小孩來聽講座,真的是太知性了!)。
來到Q&A時間,某位爸爸粉絲問了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他說,
"是不是出國留學的孩子,都回不去了?只要一送出國,好像他們八九不離十,都會選擇在美國留下扎根?"坦白說我忘記我當初的回答,但這個問題,卻在我腦海中縈繞許久。身為父母的心情總是複雜的,一方面捨不得孩子高飛,想趁孩子年幼時把孩子留在身邊,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孩子能早一點出國,好贏在起跑點上。甚麼時候出國?父母該不該陪著去?甚麼才是對的時間點,至今沒有正確答案。但天下的爸媽都是一樣的,一方面關切的是兒女的前途和福祉,若有能力、財力、和機會將孩子送出國,締造所謂的大好前程,都非常樂意提供孩子這個機會。但是父母矛盾的地方,又怕了小孩真的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定居,結婚生子之後,不回來了。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因此我決定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自己從小留學生、轉變為來美新移民這些年的自身經驗,針對這個議題來聊一聊。
來美國留學有兩種,一種就是在這裡落地生根,成為米國人,當個菜鳥新移民,簡稱FOB(Fresh Off The Boat)(你知道的,就像是美國那部成名的電視劇)。另一種可能,就是在拿了幾年學位或有工作機會之後,回到台灣,成為所謂的歸國留學生(如果順利的話可能講中文還會有一點淡淡的口音,可以順便you know you know地當個假ABC,延伸閱讀請看這篇ABC vs. 小留學生)。至於到底會在美國留下還是離開,通常有幾個因素:
- 家在哪裡
在決定將小孩送出國之前,父母首先都會惦惦自己有幾兩銀子(題外話,來美國真的要惦很多兩銀子,到底需要準備幾兩銀子才夠這個問題可以在另外寫一篇)。很多時候甚至會因此而一個家拆成兩半,爸爸在台灣繼續賺銀子,媽媽帶小孩去美國。要不然,很多時候就是小孩放在親戚家,口袋夠深甚至會放寄宿學校。如果是全家人移民來美,那麼小孩留在美國的可能性當然就會比較高。但是如果父母並沒有跟著移民過來,那麼很多時候在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父母或親戚就會用人情攻勢沾過洋墨水的孩子回家。我就聽過不少因為阿嬤阿公還是舅舅叔父(以下歡迎置入十八等親)身體不好的因素。選擇回台定居的例子。
- 何時出國
根據我不負責任的主觀觀察,如果在國中以前出國,那麼孩子待在美國的比例會大幅升高。相對的,在高中之後出的國,則回台灣的比例更高。通常小學時期來美國的小孩,中文的底子和文化不一定會保留,不論在文化或思想上,會以美式文化為主。就算真的回台灣,也以學中文、吃美食、探望親戚為主要目標,但並不會認為台灣是自己的家鄉。相反的,在國高中後出國,則在認同自己是甚麼人,更有可能以台灣文化為主。若只是來美國念個大學或者是研究所,不用擔心,通常回去的比例更高。
- 在美國的融入狀態
家長對於孩子決定待在美國的決定通常是有些矛盾的,比如我就被我的虎媽念了不下十次,雖說虎媽一方面對於我能融入美國這個社會替我開心,但多多少少有些後悔當年那麼早(國中)就把我送出國,搞得我現在嫁給美國人,當個美國人,還住那麼遠。虎媽有事沒事就會唸著有多羨慕隔壁家的親戚,女兒女婿都和年邁的雙親住,生了小孩一起照顧,三代同堂和樂融融,每天能一起吃飯都對虎媽來說是個不可能的奢侈。
回到正題,如果有可能因著在美國念書的跳板,找到好的工作,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願意放棄這樣的機會(隨便舉個例子,比如進入谷歌當工程師、申請上醫學院當美國醫師、拿到華爾街令人稱羨的工作等等)。但是融入美國文化的狀態不只是說英文或找到好的工作,還包括社交圈、朋友圈、甚至是交往的對象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習慣美國的生活步調和節奏。舉個例來說,很多人在搬來美國之後,總會抱怨覺得美國周末很無聊,沒有地方可以去。除非居住的地方是主要大城市,比如舊金山、紐約等等,不然很可能最近的超市要開車半個小時,最近的亞洲超市(還不一定是華人超市)可能是一個半小時。沒有便利商店、沒有KTV、更沒有高鐵,如果沒有找到自身的興趣,就算薪水再高也可能會覺得無聊寂寞。但是,美國人玩的東西可能不太一樣,他們可能是找機會去州立或國家公園露營爬山、或是去公園騎腳踏車、也有可能帶小孩去郊外野餐等等。
- 是否有嫁給(或是娶)美國人
這點其實不太需要解釋,所謂愛情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會愛上誰本來就是父母不能控制的,如果真的愛上了,那麼待在美國的可能性自然大幅提高。我只提一點補充,台灣女生比台灣男生在美國找另一半上面相對吃香,至少女生嫁給美國人的比例比男生娶美國人的比例高很多。不要問為什麼,純粹就是我觀察到的現象。
- 美國的中產階級vs台灣的菁英階層
有很多人在來美國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台灣。並不是因為在美國混得不好,相反的,這些優秀的人才很明白,如果待在美國,可以享受非常舒服的中產階級生活,比如周末去釣魚、暑假陪孩子去露營度假等等令人艷羨的生活。但在他們眼中,台灣還是自己的家,也對自己的家鄉有使命感,想把自己在國外學到的種種貢獻給寶島。這些人通常回台灣之後,往往成為台灣的菁英階層,因著在美國的好資歷而成為社會中的各個領導階層人士,比如看一看檯面上一大部分的政治人物都是留美回國,又或者是跨足媒體界、財經界、商界的龍頭,不少都頂著國外資歷的頭銜。
可別小看這對寶島台灣的故鄉情,我身邊就有一位醫師,在美國深造念完博士之後,雖然以高分考過了美國醫師國考,即便台灣的醫療環境對醫生極不友善,最後卻決定帶著一家五口堅持搬回台灣,問他最終的原因,他說,"美國很大很好很舒服,但說到底,我就是不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也不想當美國人。"
我有一位高中友人,在高中時拿下全校第一名,後來一路申請上哈佛法學院,最終這名友人定居紐約華爾街,現在是我見過唯一一位非常熱愛她工作的律師。她的母親對她的工作成就感到驕傲,但也意味深長的說了一句,"兒女的成就越高,似乎飛的離父母就越遠。"就連我自己,也不只一次問過虎媽,會不會後悔當初做的決定?在初中時送我出國,而她也不只一次的告訴我,這個答案,永遠都是肯定的。
想送孩子出國嗎?請準備好,沉甸甸的銀子、強而有力的心臟,還有,放手一搏的勇氣。
(延伸閱讀:留學的預備,虎媽的戰果、虎媽放手的勇氣、我的小胖老闆、遲來的右邊先生、患難見真情、遠距離甜心、診間愛情故事、十個不可不知的舊金山天龍國文化、十點讓你了解美國的小費文化、如何融入美國的聊天文化、如何當個臨時的在地人、美國的醫師娘(上)、美國的醫師娘(下)、ABC vs 小留學生 、紐約客的美麗與哀愁、美國約會網站大作戰)
更多美國旅行資訊請看<在地人玩美西>,更多美國文化分析請看<美國人的真正生活>!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