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離開曼德勒皇宮後,是前往玉石市場,已在第十三篇中介紹,而接下來要趕往馬哈伽納揚僧院(Maha Gandhayon Kyaung),且必需在10:30抵達,因要觀賞千人托缽化緣的景象。當計程車一路往南時,路上的景物似有見過,原來此僧院幾乎與前天傍晚來欣賞烏本橋落日是在同一處,可見第七篇,沒想到他們離這麼近。這二處景點皆未於Amarapura(阿瑪拉普拉),字面意思是「不朽之城」,是緬甸的前首都,現在是曼德勒市的一個城鎮。阿馬拉普拉西接伊洛瓦底江,南接阿瓦(因瓦)古都。貢榜Konbaung時期曾兩次成為緬甸首都(1783-1821和1842-1859),直到1859年最終被曼德勒以北11公里取代。由於城市擴張,今天的阿馬拉普拉是曼德勒的一部分,它是曼德勒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而在第十三章介紹皇宮時,也提到Amarapura是前一個首都所在地,敏東王當時以大象將皇宮材料以大象從Amarapura搬至現有位置,兩地以現有交通工具半個小時就可到達。
馬哈伽納揚僧院是緬甸最大的教學寺院之一。大齋節期間,多達1200名僧侶聚集在這座寺院,為Amarapura的宗教氛圍做出貢獻。Amarapura最壯觀的景象之一是僧侶們在早上施捨的時候。上午10:30遊客可看到沿路排成一列的僧侶。總會有奉獻者虔誠地布施給僧侶,作為獲得功德的機會。這種布施,稱為ponyi,是在沒有僧侶一句感謝的情況下完成的(中文維基)。僧院位於烏本橋橋頭,這裡實際上是一所僧學院,在這裡進修的僧侶數量過千,從10歲的小沙彌到60幾歲的大住持都有,其中不乏大德高僧,因此也被稱為「千人僧院」。每日上午10:30,僧侶們排著隊抱著飯缽,安安靜靜地沿著僧院道路走來,拿著托缽,信徒會給予任何葷食或素食,甚至現金,僧侶不會拒絕。拿到食物後,會來到食堂吃齋飯,故稱為「千人僧販」,上千人排隊化緣與進餐的安靜場面,場面非常虔誠壯觀,已成為曼德勒的知名佛教人文景觀,也成為遊客必看的景觀,這場面讓我想起寮國舊首都瑯勃拉邦獲得世界遺產稱號,每天清晨沿路也有千人托缽化緣的景象,同樣的在緬甸舊首都曼德勒在此僧院也可見到此景象。此外,曼德勒的古城、古寺、古建築多,經過早上的參觀,認為曼德勒也該獲得世界遺產的稱號,但需要政府積極爭取。
當天到此僧院時還沒有到10:30點,故還在僧院逛了一下,見到一座與金色僧院對面大學相似的高大時鐘,是否大型僧院皆有此種高聳時鐘,以提醒僧侶嚴控生活作息時間。在此僧院還可見到許多高聳的巨木遮蔽陽光,在路邊與牆上豎有許多石碑,刻著看不懂的緬甸文,應該是經書吧!放在路旁以讓僧侶可隨時學習,或許也有捐贈者姓名吧。當時間愈接近10:30點時,遊客擠滿道路兩邊,一側還拉起鐵鍊,有僧侶維護次序,從遊客的交談中,發現有許多兩岸旅行團帶來的遊客,歐美人士較少來緬甸遊。時間一到,終於看到裹著棕紅布的僧侶魚貫而出,一開始是小孩,後來是青少年,再來是青年僧侶,也有少年與青年混雜的現象。僧侶裹袈裟,而並未露出右肩,最令人驚訝的是竟有裹著白布的小沙彌出現,身上還披著不同顏色的毛巾。不管年齡大小,皆是打著赤腳步行。此外,僧侶帶著白色或銀色的托缽,還會帶著鋼杯或瓷杯前行。路邊的遊客大多拿起手機拍照,但也有人拿著滿帶的食物,特別是糖果布施給僧侶,並發現年紀愈輕有獲得愈多布施的現象,亦即小沙彌獲得最多布施,我也不免俗的拿起現金放在小僧侶的托缽上。當然遊客只准拍照與布施,不能伸手觸摸僧侶,當天所見以遊客而不是當地民眾為主,故少見布施米飯與熟食。
整個托缽化緣沒有商業化,這種秩序、安靜和淡然讓人難以忘懷。遊客與信徒不會喧嘩,僧侶獲得布施後,也不會感謝,依然神情肅穆,不會左顧右盼,但會低頭前行,且眼光不會與遊客接觸。整個化緣過程,約二十分鐘就結束,估計約有二百人僧侶,也很少有三十歲以上的僧侶,故沒有千人場面,但這無損遊客來此見證眾人托缽化緣的感動,據說目前會有眾多遊客來此觀看,是旅行團而非僧院炒作起來。此外,根據旅遊書說還可前往觀看千人用餐場面,但因時間關係及不知何處參觀等因素就離開,前往不遠處的烏本橋觀看,此時遊客稀少,橋面上與遊船遊人稀少,果真來烏本橋通常是來看日落或日出。看完在烏本橋停留不到五分鐘後,就驅車前往號稱整座佛塔由玉石打造的「翡翠佛塔」參觀。
在緬甸當地人心中,僧侶的身份崇高,男孩一生一定要出一次家,可長可短。但根據國外旅客對僧侶的訪談得知「遊客有的很好,有的很壞。他們瘋狂地、極度地拍照」、「午餐時間非常私密,但遊客拍照,另我們很不安」。還好我沒有去打擾他們用餐,近年來,緬甸一直在享受旅遊業激增帶來的效益,佛教文化是最吸引遊客的特色。參觀寺院是受歡迎的活動。遊客的出現影響了僧侶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來看他們吃飯的團體。僧院依賴捐贈,且大部分來自當地的奉獻者。遊客參觀後通常不會向寺廟捐款,旅遊業不一定會幫助到僧院。事實上,緬甸是小乘佛教國家,雖然對飲食的葷素沒有限制,但僧侶要嚴格實行「過午不食」的戒律,因日西是畜生食,故每天只吃兩頓,僧侶每天凌晨4點起床,早上5點吃早餐,早上6點開始上課。午餐時間是上午10點15分,僧人們端著缽步入飯堂,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開始安靜的就餐,這些菜是提前準備好擺放在餐桌上的。把布施的點心帶回僧舍分享。
印象中我是11點前才到的,當天一早已參觀多景點,加上交通時間,不太可能是10點30到,或許與緬甸時差一點半已搞混了。不過,此行在陽光、巨樹與紅袍的互相輝映下,斑駁的光影照在道路兩邊的佛經石碑與赤腳的僧侶及遊客的感動,也令我感到不虛此行,來此僧院雖未到其緊鄰的佛塔中參觀,但已算是此行參觀的第9座佛寺,每座佛寺皆帶來不同的感受與對緬甸進一步的認識,下一座翡翠佛寺還會帶來何種感動呢?
僧院內的大樹,托缽的道路有此大樹為僧侶遮避陽光
僧院前的庭院有僧侶在此曬暗紅色袈裟
僧院的大鐘,之前在金色僧院對面的佛教大學亦見此種大鐘
道路邊與圍牆上擺置佛經雕刻石碑,督促僧侶時時研讀經書
另一處圍牆上的石雕,除佛經外,是否也有捐款名錄?
主道路上的兩顆大樹
又見奉茶亭子,陶壺上有綠色蓋子
蒼天巨木下,道路兩旁已擠滿遊客在此等待,遊客顯得相當渺小
遊客在此等待僧侶出現,左邊有鐵鏈隔離,有許多兩岸華人來旅遊
此道路上兩邊巨木,將陽光遮蔽
僧侶赤腳開始魚貫而出,左邊著棕紅布,右邊小沙彌則著白布
小沙彌披著彩巾,捧著大托缽,大多數遊客在拍照,也有遊客忙著送上食物
目送小僧侶離開,年紀愈小獲得的布施愈多
青少年僧侶開始走出,可見帶了一大一小的托缽,還有個鋼杯
青年僧侶開始出現,拿著一個大型銀色托缽,還有個瓷杯
年記最小的僧侶,獲得最多的布施
僧侶總是面無表情,魚貫通過
僧侶高矮不一,裹著僧衣慢慢通過,後面年紀較大的僧侶,還未獲得任何布施
僧侶總是面無表情,魚貫通過
僧侶高矮不一,裹著僧衣慢慢通過,後面年紀較大的僧侶,還未獲得任何布施
僧侶大多是低著頭前行
在年齡最大的僧侶中,有穿插年紀較小的僧侶
僧侶愈來愈多,造成僧侶的腳步慢下來
中午的烏本橋,遊客稀少,沒有車輛,遊船大多停靠在岸邊
烏本橋湖邊餐廳是破舊的茅草屋
湖邊販賣炸的金黃的螃蟹,因衛生問題也就敬謝不敏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