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博物館的五樓由「佛像大廳」組成,可見到各種時代的佛像,其歷史可追溯至驃國時期,直至今日。進入此大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張驃國著名佛塔遺跡的圖畫。驃國並非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驃人在上緬甸地區建立的各城邦的統稱。這些城邦中,Halin(罕林,位於實階省)建立於1世紀時期,曾一度是最強大城邦。直到7至8世紀時,其地位才被Sri Ksetra(室利差旦羅,位於勃固省)取代。這個城邦的規模是罕林的兩倍,為驃國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中心。8世紀時,驃國疆土北至南詔,東至陸真臘,西至東天竺,擁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共計18個屬國、298個部落。唐大和六年(832年),驃國敗於南詔,自此衰落,而被緬族建立的蒲甘王國取代,其屬國部落民族也逐漸退入山區,被緬人邊緣化(中文維基)。
驃國古城位於緬甸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包括Halin、Beikthano(毗濕奴,位於馬圭省)和Sri Ksetra,這三座古城用磚石建造、外圍被城牆和護城河環繞的古城,它們分布在伊江流域乾涸區域內的廣大灌溉景觀之中。這些遺蹟見證驃國1000多年的輝煌歷史,是緬甸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驃國古城遺址的三處古城只有部分經過考古勘探。遺蹟包括宮殿城堡、墓葬、手工業作坊遺址及巨大的磚砌佛塔、部分完整的城牆和排水設施,有的至今仍在使用。根據相關報導目前遺跡大多殘破且分布廣泛,交通不便,故不列入本趟緬甸行中,但錯過參觀此世界遺產的機會,還是相當遺憾的。不過,此世界遺產最著名的遺跡為位於Sri Ksetra考古區Paya城邦中的Bawbawgyi Stupa寶塔,其是緬甸古代建築史上最古老的佛教建築之一,約建於五世紀的驃國時期,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多次大地震中奇蹟的倖存下來。此寶塔早於蒲甘任何寶塔還早五百年以上,實屬奇蹟。且與蒲甘寶塔造型不同,此寶塔成圓筒狀,頂部往上縮小,頂部也安奘Hti,整體而言顯得較為樸實,請看下圖。
驃國最著名景觀Bawbawgyi Stupa寶塔的畫作
要看懂「佛像大廳」的各佛像是屬於緬甸那個時代,首先要懂「緬甸佛教造像的變遷」,由李孟學發表在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的四篇文章來進行認識。該系列文章指出緬甸接受佛教信仰的歷史甚久,在蒲甘時期阿奴律陀王信仰上座部佛教前,孟人、驃人所建立的國家,已接受佛教信仰並出現佛教造像。蒲甘王朝控制全緬境內後,上座部佛教逐漸成為緬甸主要的宗教信仰,但在造像表現上,或受到印度影響,亦有見到大乘佛教造像的例子。由於緬甸幅員甚大,族群繁多且各自有深厚的文化歷史,故對緬甸的佛教造像,很難有一單純的風格脈絡,除時代風格外,更有濃厚區域風格。尤其緬甸曾多次對暹羅征戰,俘虜大量的工匠、樂師,影響緬甸美術的風格甚深。風格的多樣化,為緬甸佛教造像的一大特徵。
但就造像類型而言,緬甸因長年信仰上座部佛教,在尊像的變化上遠比大乘佛教要少,並無繁多的菩薩、諸天形象。最主要為佛造像,其次為弟子像、供養人像,主要作為佛的脅侍。但在早期造像中,也可以見到大乘系統的菩薩像或諸天像等。緬人建立蒲甘王朝,並相繼征服孟族與撣族統治區域後,也吸收各自的地區風格,發展出蒲甘風格的造像。從現有的造像可見,蒲甘風格受到當時東北印度的Pāla王朝造像的影響,此時的佛教造像有許多天人、菩薩形象,寶冠、裝身相當繁複,造像身姿婀娜,充滿動感。然而,蒲甘王朝因接受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在造像的表現與內涵,遠不如Pala王朝那樣豐富多變。一般而言,緬甸地區的佛教造像只侷限佛陀、弟子及天人形象。佛陀形象主要為三種:若為立像,或右手上舉至胸前,或兩手下擺;若為坐像,則絕大多數為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的造型,少數有雙手施說法印;若為臥像,只是單純呈現雙足疊放的圓滿俱足境界的臥像。
蒲甘王朝滅亡後,各族群各自為政,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各自發展出各族群特有的造像風格。其中,阿拉干地區繼承了蒲甘王朝若干造像的特點,與蒲甘佛像相當類似。類似的造型,也可在更晚期的造像中見到。如十七世紀被歸於撣族風格的佛陀坐像,佛像裝飾似受到藏傳佛教風格的影響,胸前有凸起明顯的胸環,蓮座為細長蓮瓣。其中最引人注目者,即為自佛冠後方向兩邊延展出的大片裝飾紋樣,不僅超出了佛冠,也向下延伸至佛的上臂之處。如此的裝飾手法雖可歸於地方的風格,但也是緬甸所獨有,可做為辨認緬甸佛像造型的依據。另外則是阿瓦風格的佛像,撣族在阿瓦地區建立王朝之後,亦開始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造像特徵。
十八世紀中葉,緬甸大部分地區重歸一統,稱為貢榜王朝。由於貢榜王朝將王城定在曼德勒,所以此時期的佛教造像,一般又稱為「曼德勒風格」,也是今日常見的緬甸造像風格。此時的造像已有類似的形制特徵,以立佛為例,佛像雙手通常會下垂,袈裟披掛於身上,厚實有量感,衣褶交代明確。袈裟下擺隨著雙手開揚,宛若飄動,整體呈現一梯形的外觀。右手與袈裟間往往會留有空隙,如同佛陀手持袈裟,且袈裟邊緣會有繁複的花紋寶石等裝飾。若為坐佛,則可見緬甸慣有結觸地印的造像,袈裟也帶有厚度與量感,但在表現上,則刻意增加飄動的衣襬,使沉靜的佛坐像有著微妙的動感。此種刻意製造出動感的方式,在此之前很少出現,由於貢榜王朝在擴張初期曾打到暹羅的大城,擄走大量的工匠樂手,或可推測如此造型變化,是受到暹羅佛教造像的影響。
由於緬甸複雜的民族組成與歷史發展,緬甸的佛教藝術缺乏一明確而主要的風格傳承,孟族、撣族等同樣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亦各自有著屬於自己風格形象的佛教造像。由於緬甸信仰上座部佛教,反映在佛教造像的造型上,明顯較漢傳或藏傳佛教來得單純,但在風格的展現上,卻有著獨特的多樣性。即便是同屬南傳佛教系統的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泰國等地,緬甸造像依然有其獨特、值得深入探究之處。由以上所述,可見此展廳所見緬甸佛像大致較為單純簡約,後來受暹羅與西藏佛像造型的影響,而使佛像較為生動,因已在曼德勒、蒲甘及仰光看過許多佛寺與佛像,底下就嘗試來說明這些佛像是屬於那個時代的造型。當然,個人對佛學認知有限,必有許多缪誤。此外,此展廳除佛像外,亦有許多佛教文物值得觀賞。
底下有個由柚木框所組成的高櫃,下方蓮花座,上方有個七級頂,櫃子內則為一雙手舉起,手掌張開向前的立佛,更特別的是此佛像面帶微笑,在緬甸此種立佛造型較少見,更少面帶微笑的佛像,更未見雙手同時舉起向前的立佛。較可惜的是未仔細看其介紹。但見到祂受保護的程度與造型,應是一尊相當尊貴的近代佛像。
一座精美的立佛,其底部與頂部皆相當精美
立佛站在蓮花座上,有金框與著金衣
盛放佛像木框的頂部裝飾,與佛寺屋頂裝飾有點相似但卻不同
佛像木框底座造型,有許多蓮花瓣組成
精美雕刻的石碑,有法輪、法螺、那伽的雕飾
兩尊古代的銅佛,從左邊佛像有飄動的衣襬,應是曼德勒風格
金塔的典型結構模型,亦是仰光大金塔的結構
佛冠後方有兩邊延展出的大片裝飾紋樣及座前獅子,應是地方風格
此佛冠後方延展出大片裝飾紋樣及頭冠造型相當特殊,應是地方風格
此座佛手勢雖相同,但色澤、佛冠及後方裝飾卻顯現其特殊性
此立佛拱手而立與一般佛像不同,應是蒲甘滅亡後的造型
此座佛雖是常見手勢,但頭部的耳朵、嘴巴造型不同,且有肉髻
銅座佛座於蓮花座上,後方屏風如火焰,應是曼德勒時期
此石雕佛像,四周還有許多小佛,右手觸及到蓮花座,應是曼德勒時期
在陶框內有成排小佛像,高達一百個佛像
金屬打造的佛像,竟然是右手施禪定印,右手放腿上的造型
有印度風格的砂岩佛像,雙手在胸口,上有飛天,為驃國五世紀佛像複製品
在驃國Sri Ksetra發現的佛教文物
由石頭雕成的花朵栩栩如生
石寶塔?或石缸?
圓柱包覆金屬,四周有四尊座佛
眾人扛著佛像的石雕,從其佛冠與造型已受西藏風格影響
生動的雙人搭肩石像,與印度風格相似
風格類似的石雕與磚雕佛像,有眾人向中心佛像禮拜
佛寺所用建築陶板,有蓮花、神像、神獸等造型
佛寺建築遺存下來的構件,有成對的生動神像等
這不是佛像廳的展品,但這是緬甸佛寺常見到的粗曠裸露抬鑼人
在曼德勒地區發現的銅鐘,面對面衣著整齊戴冠的抬鐘人
彎曲桿與服飾立體造型的抬鑼人
參觀眾多佛像後,介紹在一個大展廳內的古代金飾品。緬甸最出名的飾品是翡翠。但多數緬甸人,更愛黃金。因黃金裝飾在身上,更顯得貴氣逼人。緬甸自古代在上層女士就愛用黃金於頭冠、頸飾、胸飾、腰飾與手飾等。有一張圖畫,畫著四位穿著華麗且衣服相異的古代美女,全身上下配戴金飾。較可惜的是這些古代的黃金飾品被安放在一個鐵柵欄內,以防止被搶,這還是第一次隔著鐵欄杆看金飾。多年前在南美洲哥倫比亞波哥大機場轉機時,見到機場內展廳可見金飾展示櫥窗,波哥大有收藏印度安金飾的黃金博物館,在機場展示部分藏品,該機場並未用鐵欄杆圍住,在此毒梟猖獗的國度內,在機場倒是見到許多荷槍實彈的衛兵。雖然在此無法親近金飾,但也能感受古代緬甸金飾的精緻工藝。
古代緬甸女士的穿著,可見頸部與手部有許多金屬裝飾
古代金飾品展示間,以鐵欄杆來保護
各種造型打造的金項鍊
金葉片打造的項鍊
大頸鍊還掛滿各種金片,盡顯女士風華
8至9世界在孟邦出土的金捲箔
緬甸國家博物館不僅有古生物展廳,也有繪畫展廳。在此展示幾張我喜歡的緬甸繪畫。發現緬甸畫家不僅以佛教、佛寺、佛像與僧侶來創作,也以大自然來寫生或以其為素材來創作。亞洲國家不像歐美國家在繪畫藝術市場上備受關注與推崇,特別是像緬甸是個長期封閉的國家,但也無法擋住緬甸畫家的創作,觀賞了這些繪畫作品,對其特殊的畫風還是要給他們按個讚。緬甸繪畫除古代繪畫外,也有英國時期的西洋畫、獨立後繪畫、當代繪畫等。緬甸在仰光及曼德勒設有國家藝術學院,還有國家美術館來推廣美術。底下請欣賞緬甸繪畫。
曼德勒皇城及護城河景觀
緬甸皇家舞蹈畫作,舞姿曼妙
緬甸佛寺畫作,狀似仰光大金塔
僧侶排列托缽S曲線畫作,顯現其清心與孤寂
多人在佛像前禮敬的畫作
緬甸仕女的畫作,雍容華貴
水池邊的植物與樹木畫作
遼闊土地上的大樹畫作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