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旅遊達人)
離開Upali Thein後,嘟嘟車司機又送我到一處不知名的佛塔群,此處佛塔數量龐大,雖然多數佛塔高度不高,也沒有排列整齊,可見它們可能並不是在同個時期,或由同個君主所建造的,較有可能是平民為祈福所建造的,通過檢查Upali Thein到蒲甘重要佛寺之間的道路,可知有一處稱為Khaymingha Padoda Complex佛塔群最符合所見的圖片,但網路上卻找不到任何有關此佛塔群的介紹。可見蒲甘可參觀的佛寺真是數不勝數。
底下的Google地圖可知在此地域的蒲甘平原上還散落許多有名稱的佛寺,還有許多沒有名稱只有編號的的佛寺,如Temple 2400、2402、1822、1895等等,這些沒有名字的佛寺,也有部份被列為世界遺產。而Khaymingha佛塔群因不是皇家興建佛寺,故外觀相對較為普通,也就沒有人去報導與關注了。因為此寶塔群是另一種型態的佛教建築,故列為蒲甘參觀的第6座佛塔,緬甸行的第25座。
Upali Thein、Khaymingha區域內的佛寺
在路旁又見一座規模頗大的佛寺
再前行有一處寶塔群映入眼簾
此處見到眾多大小不一且排列不整齊的寶塔,應該是Khaymingha寶塔群
這幾座寶塔可見塔身透過磚塊的排列變換以展現其豐富層次感
前方這兩座寶塔造型不同,顯得蒼老
一座規模較大的寶塔,藏身於樹林中
寶塔前有販賣椰子汁的小販,走累了當然來一棵
兩座佛塔的底部建築結構
從此角度可見七座寶塔
從此角度可見僅靠在一起的寶塔群
又見大大小的寶塔群
經過參觀多座路邊的小型佛教建築後,可知蒲甘許多佛教建築都經過改造、更新、重新粉刷和「美化」,以至於它們的大部分原始特徵都已丟失。且長期以來,內部和外部人員都參與了對文物和寶藏的系統性掠奪。19世紀下半葉,西方冒險家和考古學家將許多雕像、壁畫和其他古物移至博物館供公眾展示,儘管其中很多是被收藏或在20世紀的戰爭中被摧毀。儘管緬甸政府已禁止古物出口,但重要的文物仍繼續落入富有的私人收藏家手中,這是許多歷史建築遺址的悲慘命運。儘管蒲甘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盛名,但蒲甘平原上仍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它的偉大。當然,木結構的建築早已不復存在,幾乎所有倖存的結構都是用磚砌成的。
嘟嘟車司機又送我到寶塔群不遠的佛寺,可見一圍牆,有一座不小的佛寺,在圍牆邊有一緬甸信仰與文化部的國家博物館與考古部門所立的告示牌,可知此佛寺稱為Ywa Haung-gyi,也稱為Loka-hman-kin,為雙層的建築,建於13世紀,灰泥表面有雕刻,寺廟內部有佛教壁畫,佛陀坐於菩提樹下,有內部階梯可通到二樓,也有樓梯可通到佛寺的頂端,1981-1982德國政府負責此佛寺的修復與保護。在磚頭建築體的主要入口與緬甸佛寺相似,皆是面向東方。在告示牌有此佛寺的建築結構展示,佛寺的主體是正方形,但在東部入口則延伸較長,中心則為實心核區,環繞實心區有內部迴廊,在實心區有壁龕來安置佛像,如下所示。請記得此結構圖,因後面所見的蒲甘佛寺,不論其規模大小,其內部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
Ywa Haung-gyi的建築結構圖,向東方入口有較長延伸
透過此告示牌雖可知其寺名,但以Loka-hman-kin來查詢時,未見此寺名,可能這是緬文,但以Ywa Haung-gyi則雖可發現此寺名,但網路上有關此寺的資料相當少,且在蒲甘地圖及Google亦未見此寺,可見此佛寺的重要性較低。在比對此佛寺的照片時,發現其與建於1190年的South Guni Pagoda(南門寶塔)外型類似,此外,若將Ywa Haung-gyi與外型與第27篇文章所介紹的Htilominlo佛寺類似,可發現它是Htilominlo的縮小版,其整個佛寺中心是個實心方核,其四周是迴廊,其他三個側面(南北各一,西一個)設置灰泥浮雕,完成中央佛殿。東面是相當大的前廳,尺寸為米,通過一個巨大的拱形門口與中央佛殿相連。上面有一尊朝東的佛像。寺廟屋頂可從前廳南側的一個樓梯進入,二樓有一座佛殿。從外部來看,也可見整座佛寺分上中下三部份,也有上升梯台(露台),頂部有一座shikhara中央尖頂,屋頂的拐角處點綴著許多小佛塔的突起。儘管它已經失去了超過95% 的外部灰泥裝飾和10%的內部壁畫,但整座寺廟的結構狀況還保存的相當不錯,故仍具有「成熟蒲甘風格的象徵,宏偉但不華麗」。
原來這樣的建築結構是蒲甘的典型風格,這一路以來已見到大大小小的這種風格的佛寺,最大者如Htilominlo,底寬43m、塔高46m,中型者如此寺,按告示牌圖片比例尺底寬達35公尺,但目測應只有15km,塔高也約15km,還有沿路所見的小型佛塔其基本結構亦與此塔相同。基於此類蒲甘佛塔的代表性,將它列為蒲甘參觀的第7座佛寺,緬甸行的第26座。此佛寺的外牆另一側還見多個佛寺遺跡,在蒲甘平原真是處處可見佛塔。
信仰與文化部的國家博物館與考古部門所立的告示牌
Ywa Haung-gyi佛寺的外觀相當宏偉
仰望此佛塔,可見其外型與Htilominlo佛寺類似,可視為是其縮小版
shikhara中央尖頂上端未完全修復,還可見灰泥上的雕飾
此佛像端坐在菩提樹下
牆上與天花板上有眾多彿陀與諸神的故事
寺內壁畫,可見成排的佛陀與諸神像
佛寺內部亦有通道,還有上樓的樓梯
在此佛寺的圍牆另一側又見一座體量更小的類似佛寺
從另一角度看此更小型的類似佛寺,四周有完整磚牆圍住
在牆內還有二座緊鄰的寶塔
在基台上有一底座為圓形的寶塔
此寶塔有四門,以磚頭堆起造型變化豐富的塔底
在參觀Ywa Haung-gyi佛寺內部時,聽到來自故鄉的台語,原來是一家來自台灣的家人,父母帶著兩個小孩,原來是在仰光經營養蜂生意的緬甸台商,真是佩服台商開疆闢土的毅力。趁著暑假妻兒來緬甸探望他,他則帶家人來蒲甘旅遊,此時寺內有一畫家正在作「沙畫」,台商趁機購買多張,準備帶回給台灣親友。沙畫是什麼?它又有何魅力?
在蒲甘不僅在此寺見到沙畫藝人,也在其他佛寺見沙畫藝人席地而坐,邊畫邊賣。沙畫就是用沙子來作畫,而在蒲甘這裡的沙畫沙子都來自於伊江的沙子,再進行染色。沙畫先以白色的顏料在胚布上打底、上黑色線條,接著均勻塗上一層白膠,最後就是耐著性子費時費工的將彩色沙子一點一點地填上去。畫作內容主要還是佛教故事、佛寺景光、僧侶、農耕生活等。當然在蒲甘有許多沙畫是描述蒲甘佛寺及風光,如果以古法來完成一幅沙畫,需時從一天到十週不等,但現在已變成可機器製作,故價格已大幅降低,計價方式根據畫的大小及複雜度來計費。沙畫是緬甸一門非常獨特的藝術。第一次看到沙畫深深地吸引我,也像此寺的沙畫家購買了兩幅當作紀念,畢竟價格並不貴。至於這是以人工或機器製作的並不重要,而是這些工藝品可令人懷念緬甸所遇到的人事地物。
沙畫藝人作畫的工具、原料與作品
金色沙畫,有一隻神獸站在三隻大象上
描繪蒲甘佛寺與佛塔的風景沙畫
Polygon recent comments